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4篇 |
免费 | 1276篇 |
国内免费 | 8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3篇 |
大气科学 | 668篇 |
地球物理 | 1376篇 |
地质学 | 1801篇 |
海洋学 | 1108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428篇 |
自然地理 | 6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231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298篇 |
2012年 | 310篇 |
2011年 | 288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253篇 |
2007年 | 248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127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了一口浅钻ZK4,孔深28.3 m,对获取的岩心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观测及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营养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测试。通过ZK4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划分为7种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演化过程。并利用AMS14C测年方法,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进行了年代划分,并计算了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碳的加积速率。结果表明:总碳和有机碳与除硫和磷元素以外的各营养成分都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碳、氮、磷的加积速率与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9,p0.01),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是碳、氮、磷的加积速率的主控因素;虽然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浓度较低(1%),但由于沉积物的高沉积速率,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的平均加积速率达到2878.23 g/(m2·a),远高于世界其他高有机碳浓度的湿地,因此是很好的碳汇地质体。 相似文献
82.
利用1995~2013年间NCEP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台湾西南部海域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受ENSO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西南部海域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其分布期主要集中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夏季台湾海峡不存在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强度异常要滞后ENSO 1个月,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强度较正常年份要弱,而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强度较正常年份要强;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还存在准16.0个月和准45.3个月的显著年际变化周期,其变化同ENSO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利用1991~2013年西沙海洋站实测的潮位、气压、风资料,统计分析发生在西沙永兴岛的台风风暴潮特征.统计结果为以后的台风风暴潮增水预报工作提供一定借鉴.统计分析发现:发生在永兴岛的台风风暴潮过程年最大增水值基本在34cm处上下波动,最高预警级别仅为蓝色;最大增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预计接下来10a左右发生在永兴岛的台风风暴增水值大体逐年递减;最大增水若与极大天文潮相叠加,在永兴岛可能出现灾害性高潮位;年最大增水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在夏季最强,其次为秋季,冬季和春季最弱;台风中心经过时由负压引起的增水较为明显,单峰型、双峰型和振荡型的增水曲线形态均有出现;影响西沙永兴岛的热带气旋的年最大风速年际与季节性变化是导致永兴岛台风风暴潮特征的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84.
pH值对单环刺螠呼吸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pH值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呼吸排泄的影响,采用静水密封法,研究了不同pH值(5、6、7、8、9)对体质量5.65±1.06g单环刺螠耗氧率、排氨率、能量代谢率、O/N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单环刺螠耗氧率、排氨率、能量代谢率、O/N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单环刺螠耗氧率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值为8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单环刺螠耗氧率与pH值之间的拟合方程为:OR=-2.977X2+55.188X-176.380,R2=0.937.单环刺螠排氨率的变化与耗氧率相似,在pH值为7时排氨率达到最大值;pH值为9时排氨率最小,与pH值为8的组差异不显著(p0.05).排氨率与pH值之间的拟合方程为:NR=-0.350X2+4.442X-6.822,R2=0.724.单环刺螠能量代谢率、O/N值均随pH值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拟合方程分别为:M=-0.040X2+0.424X-0.044,R2=0.937;A=0.053X2+1.879X-7.470,R2=0.901.pH值为8的环境中,单环刺螠体内蛋白质代谢水平最低,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研究表明,单环刺螠在一定pH值范围内可以通过调整生理代谢水平适应水体pH值,其适宜生活在弱碱性水中,生存最适pH值为8. 相似文献
85.
珠江口海域春季富营养化现状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迅速发展,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于2014年春季对珠江口邻近海域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就珠江口调查海域管辖城市和邻近区域的环境现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进行排序和分类.结果表明:珠江口调查海域营养盐污染较为严重,无机氮含量范围为0.213~1.963 mg/dm~3,平均值为0.888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0.009~0.063 mg/dm~3,平均值为0.033 mg/dm~3.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在珠江口上游和中游均超过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珠江口下游无机氮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无机氮以硝氮为主,氨氮次之,亚硝氮含量最低.珠江口调查海域DIN/P变化范围为8.5~168.0,平均值为31.8;富营养化指数E变化范围为0.3~45.1,平均值为8.2,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来自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的四大口门排入的污染物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深圳西部海域沿岸和前海湾、深圳湾排入的污染物,最后是珠海、澳门和香港带入的污染物.从珠江口邻近海域环境现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为珠江口海域环境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6.
Large areas of Europe, especially in the Alps, are covered by carbonate rocks and in many alpine regions, karst springs are important sources for drinking water supply. Because of their high variability and heterogeneit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ydrogeological functioning of karst aquifers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for their protection and utilis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heavy rainfall events are major challenges in managing alpine karst aquifers which possess an enormous potential for future drinking water supply.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research from a high-alpine karst system in the UNESCO Biosphere Reserve Großes Walsertal in Austria, which has a clearly defined catchment and is drained by only one spring system. Results show that (a) the investigated system is a highly dynamic karst aquifer with distinct reactions to rainfall events in discharge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b) the estimated transient atmospheric CO2 sink is about 270 t/a; (c) the calculated carbonate rock denudation rate is between 23 and 47 mm/1000a and (d) the rainfall-discharge behaviour and the internal flow dynamics can be successfully simulated using the modelling package KarstMod. The modelling results indicate the relevance of matrix storage in determining the discharge behaviour of the spring, particularly during low-flow periods. This research and the consequent results can contribute and initi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alpine karst aquifers considering climate change with more heavy rainfall events and also longer dry periods. 相似文献
87.
含矿流体混合反应与成矿作用的动力平衡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约定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成矿速率(成矿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合成矿元素重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借助于物质-热-化学-成矿四重全耦合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均匀热液体系、层状热液体系、岩浆侵入热液体系下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溶解与沉淀作用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硫化物(H2S)和硫酸盐(SO42-)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热液体系中铅、锌、铁成矿元素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2)均匀介质、岩浆侵入或地质构造的存在,对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运移的速度、流线、温度分布和成矿元素的溶解与沉淀分布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的成矿环境或成矿背景制约了成矿元素的迁移与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定位。暗示成矿环境及成矿速率对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的沉淀与溶解具重要作用;成矿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成矿理论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88.
稻田CH4排放和土壤,大气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杭州地区利用静态箱法对稻田CH_4排放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证明CH_4排放率有较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CH_4排放率的日变化较复杂,除了和温度变化一致的峰型外,还有夜间峰、双峰型、多峰等。CH_4排放率的季节波动较大,在分蘖期和长穗前期分别有一较大峰值,早稻和晚稻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稻田CH_4排放规律可用稻田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和空气、土壤温度的变化等作一定性解释。 早稻和晚稻的CH_4排放总量有较大的差别,平均来看,早稻的排放量为0.46g·m~(-2)·d~(-1),晚稻为0.80g·m~(-2)·d~(-1)。稻田CH_4排放也有较大的年际变化,1988年全年CH_4排放量为0.23g·m~(-2)·d~(-1),1989年为0.95g·m~(-2)·d~(-1),施肥对CH_4排放有一定的影响,施有机肥的稻田CH_4排放量最高,施化肥的稻田次之,不施肥的稻田CH_4排放量最低。 相似文献
89.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自然放射性测井及其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认识江苏东海超高压变质带上地壳岩石自然放射性的垂向分布特征, 榴辉岩退变质程度对放射性元素浓度的影响, 以及放射性产热率对地温梯度的影响, 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主孔100~5000m自然放射性测井(自然伽马和自然伽马能谱) 资料统计了CCSD主孔各类岩石的自然放射性强度和铀、钍、钾元素的浓度, 计算出产热率曲线.自然伽马, 铀、钍、钾浓度和产热率从蛇纹岩到榴辉岩、角闪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依次增大.随着榴辉岩退变质程度的增强, 其铀、钍、钾元素的浓度值逐渐增大.CCSD主孔自然放射性的垂向分布特征主要受岩性控制, 自然放射性随深度增加有增强趋势.产热率与自然伽马测井值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在高放射性岩层的上部, 地温梯度会出现较强扰动和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90.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04,81(1-3):59-70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rate of weathering and As release from Au-bearing sulfide ores of the Mokrsko-West deposit (Czech Republic). The elevated As contents in the ore and the possible As mobilisation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due to the close proximity of the deposit to the Vltava River, a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for Prague. Crushed and homogenized ore material was divided into four grain-size fractions showing uniform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and subjected to batch and column leaching experiments. The most important reactions controlling metal leaching include (i) oxidation of sulfides, (ii) carbonate equilibrium and (iii) precipitation of hydrated ferric oxides (HFO). Hydrated ferric oxides we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sorbents of mobilized A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s in the leachates was obtained from the 64–1000 μm fraction. The oxidation rate in the agitated batch experiment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sulfate concentrations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3.8×10−9 to 4.4×10−8 mol SO42− h−1 g−1) than in the static column experiment (9.6×10−10 to 7.4×10−9 mol SO42− h−1 g−1). The higher oxidation rate of batch experiments is explained by abrasion of oxidation products (mainly HFO) and by further exposition of reaction surfaces of the sulfide grai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