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2篇 |
免费 | 431篇 |
国内免费 | 5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174篇 |
地球物理 | 327篇 |
地质学 | 830篇 |
海洋学 | 128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234篇 |
自然地理 | 6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48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176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153篇 |
2011年 | 161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71篇 |
2008年 | 149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50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1999年台湾7.6级大震与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讨论了台湾地区7级大震与本区中强震之间相关关系,指出1999年台湾7.6级大震后2-3年内,本区将有5-6级中强震发生。同时应用可公度模型和“带头地震”的异年倍九法联合对本区中强震发震时间进行分析预测。结论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本区短临地震预报实践。 相似文献
23.
利用南黄海西部2007-04的温盐实测资料,采用海洋层结谱表达法及自适应识别,得到逆温跃层的"五点三要素",形成强度要素平面分布图.分析表明,逆温跃层的存在与黄海暖流水有直接的关系:1)4月份,黄海暖流水受到的海面冷却仍是产生逆温跃层的普遍原因,在该海区黄海暖流向北延伸和向两侧拓展的区域都有该种类型的逆温跃层存在,位置相对较浅;2)但在偏南的黄海暖流主干区,海面冷却产生的效应被主流区的热量补充所抵消,逆温跃层很弱甚至消失,这是该月份逆温跃层分布区向北退缩并在南部中心附近呈现缺失区的主要原因;3)南下的鲁北沿岸流水的冷水叠加在黄海暖流水的暖水上方,使逆温跃层加强,使得冷暖水的作用区成为强逆温跃层区;4)黄海暖流左侧冷沿岸流水及右侧冷水的前端向黄海暖流楔入,其前端往往覆盖在底层高温高盐的黄海暖流水上方形成下逆温跃层,从而形成双逆温跃层.这些特点,较以前认知更加客观、全面、细致和准确. 相似文献
24.
Accessible high-quality observation datasets and proper modeling process are critically required to accurately predict sea level rise in coastal areas.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combined least squares-neural network approach applicable to the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sea level variations in the Yellow Sea, where the periodic terms and linear trend of sea level change are fitted and extrapolated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model, while the prediction of the residual terms is performed by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he input and output data used are the sea level anomalies (SLA) time series in the Yellow Sea from 1993 to 2016 derived from ERS-1/2, Topex/Poseidon, Jason-1/2, and Envisat satellite altimetry missions. Tests of different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and learning algorithms a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ir applicability for predicting the residuals of SLA time series. Different neural networks satisfactorily provide reliable results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the predictions from the proposed combined approach are less than 2?cm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SLA are up to 0.87. Results 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mbined least squares-neural network approach on the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sea level variability close to the coast. 相似文献
25.
刁口乡自然保护区位于利津县东北部,丰富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和经济来源,但由于区内自然资源开发,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石油外溢引起的大面积水土污染,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制定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湿地治理设计方案,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带动当地海洋经济板块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6.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60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方面,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82% 和5.15%,高寒沼泽草甸分布面积锐减了24.36%;湖泊水域萎缩了7.5%,以长江源区内流湖泊为主;土地荒漠化发展十分强烈,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展了17.11%,其中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平均扩展率达到1.83%。高寒草原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荒漠化、高寒草甸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草原化以及沼泽草甸草地的疏干旱化是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向,并由此改变了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27.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甘肃省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区域。截止2019年底,查明地质灾害点共12829处,占全省灾害总量的70.83%。按照水系分布划分,以渭河流域、泾河流域、黄河干流流域最为发育,其他水系次之。依据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永登—靖远等北部泥石流灾害为主的区段、中部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区段、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区段和玛曲—碌曲地质灾害轻微发育区段。依据时间分布特征,具有2—5月冻融期、7—9月主汛期两个高发时段。地质灾害具有小灾巨损、群发巨损和链式巨损等致灾特征。单体灾害易形成巨大损失,降雨、地震引发的群发性地质灾害往往损失巨大,同时崩滑流阻断河道形成的堰塞湖风险也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28.
三门组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这套地层均属古三门湖沉积地层,按照岩石地层学的命名原则,依然称之为三门组,并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29.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