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49篇 |
免费 | 1556篇 |
国内免费 | 16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8篇 |
大气科学 | 941篇 |
地球物理 | 2067篇 |
地质学 | 4176篇 |
海洋学 | 2392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505篇 |
自然地理 | 35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26篇 |
2022年 | 493篇 |
2021年 | 509篇 |
2020年 | 471篇 |
2019年 | 489篇 |
2018年 | 433篇 |
2017年 | 485篇 |
2016年 | 478篇 |
2015年 | 511篇 |
2014年 | 651篇 |
2013年 | 730篇 |
2012年 | 636篇 |
2011年 | 681篇 |
2010年 | 588篇 |
2009年 | 644篇 |
2008年 | 696篇 |
2007年 | 714篇 |
2006年 | 663篇 |
2005年 | 521篇 |
2004年 | 495篇 |
2003年 | 458篇 |
2002年 | 317篇 |
2001年 | 263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225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25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91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2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内涵,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特征及构成,在此基础上估算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是鳝鱼滩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空间容量.鳝鱼滩旅游步行道可分成南路和北路,北路为水路游线,南路为陆路游线.北路游线环境空间日容量为800人次/d,南路游线环境空间日容量为1144人次/d.鳝鱼滩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空间年容量为451202人次/a.这一环境容量可作为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环境容量的最高限制量. 相似文献
73.
74.
Trevor G. Dix 《新西兰海洋与淡水研究杂志》2013,47(1):13-16
Newly metamorphosed Evechinus chloroticus (Val.) were observed in three larval cultures 36, 30, and 28 days after fertilis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free swimming larval life may last about 1 month. 相似文献
75.
P. M. Sagar 《新西兰海洋与淡水研究杂志》2013,47(4):377-386
Recolonisation of previously dry channels by stream invertebrates was studied in the Rakaia River during winter 1981 and summer 1982. The winter experiment continued for 42 days, with stable low flows, whereas the summer experiment was characterised by fluctuating large flows which caused it to be abandoned after 27 days. The fauna was dominated numerically by Chironomidae, a leptophlebiid mayfly (Deleatidium), and oligochaetes during the winter, and by Deleatidium alone during the summer. Recolonisation was considered complete after 33 days in winter and 15 days in summer. Flow fluctuations were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colonisation rates, and it was assumed that drift was the main source of colonising animals. Small freshes during low‐flow periods in winter resulted in a rapid increase in total density of invertebrates and number of taxa present and also affecte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Deleatidium larvae in colonisation baskets. Before these freshes numbers had increased steadily over a 27 day period. In summer large floods during high flow periods initially decreased benthic invertebrate numbers in samples but numbers increased rapidly once the flood had passed. This appears to be the first study of its kind on a large unstable river system. 相似文献
76.
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演化特征因岛屿成因的类型差异而各不相同。目前,该区贝壳堤岛群逐渐萎缩,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北部两类贝壳堤岛发育演变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潮沟型贝壳堤岛,基本上结束了自然演化的历史,呈现出新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7.
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段古河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京长江大桥、三桥、四桥的地质钻孔资料,绘制南京段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对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的4个钻孔进行了采样分析,从钻孔沉积物样品的14C年代及阶地形成时间可以判断,南京段约-60~-90 m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钻孔揭示,南京段长江古河槽狭窄陡峭,呈V型,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形成局部深切。 相似文献
78.
鸭绿江河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56个站位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常量元素含量在鸭绿江西岸潮滩地区和西部海域波动较小,而在上游地区和河口口门地区变动较大,在河口最大浑浊带内出现两个峰值。R型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控制效应对鸭绿江河口地区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起着主要作用,贡献方差达76.55%。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各站位归为两种类型,揭示出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此外,通过与附近河口对比发现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的常量元素含量同朝鲜半岛的河流、中朝准地台花岗岩以及朝鲜半岛花岗岩比较接近,但与长江和黄河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9.
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6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SPM)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其1δ5N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该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1δ5Np)分布范围较宽,在0.6‰~8.2‰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陆源输入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口门内,表层水体中1δ5Np的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的陆源输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较弱;最大浑浊带,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氮受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影响明显,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外海区,陆源输入减弱,悬浮颗粒物的δ15Np值主要受微藻的同化吸收作用以及一定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80.
在对珠江口外2006年冬季航次走航ADCP观测资料处理中发现用Joyce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订正系统误差,其原因在于订正角与航速、船艏向相关。给出了一个订正角为船艏向余弦的拟合函数,得出良好的订正结果。分析了VmDas软件处理流速结果的精度,给出了系统误差识别的方法。发现观测资料中一些不能为VmDas软件识别的错误数据,分析了海况对观测资料的影响,提出了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误差订正的一套程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