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1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6篇 |
地质学 | 566篇 |
海洋学 | 214篇 |
综合类 | 17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61.
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 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 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广泛发育了一种很特殊的砂脉, 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形成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总体规模较小, 宽度多在1~2 mm, 可见长度(或高度)多在1~2 cm, 大部分弯曲如肠, 少数微曲; 多倾斜产出, 倾斜方向有一定规律, 隔180°对称; 一般发育在灰黑色的泥页岩中, 少量发育在粉砂岩和白云岩(结核)中。砂脉的上部或顶部一般都有一层粉砂, 与砂脉紧密相连, 是砂脉的"根"; 而砂脉的底部一般都是灰黑色的泥页岩, 见不到粉砂层, 所以揭示形成砂脉的源物质是来自于顶部的粉砂层, 而不是底部。初步研究认为, 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岩脉有两种成因: 第一种是高压液化充注, 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砂脉; 第二种由密度倒置引起的重力沉降形成风暴把(粉)砂级颗粒快速搬运到刚沉积的黏土之上, 由于风暴浪的振荡, 使粉砂液化流动, 再加上黏土的密度较小和粉砂层的密度较大, 使得粉砂在重力的驱动下沉降到黏土中形成砂脉。研究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具有4个意义: 1)可以研究砂脉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状态; 2)可以研究泥页岩的成岩压实率; 3)辅助确定白云岩(结核)的形成时间; 4)可以辅助储层评价。 相似文献
662.
陆丰南地区古近系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较强,沉积成岩演化复杂,寻找具有经济产能的“甜点”储层是古近系高效勘探的关键。基于岩石物理分析及坐标旋转明确了泊松阻抗为识别“甜点”储层最敏感的弹性参数。在协克里金低频建模基础上,开展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直接获得了相关弹性参数(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和密度ρ),进而构建了泊松阻抗等弹性参数数据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砂岩储层及“甜点”储层的定量解释及预测。反演结果表明,目标层文昌组“甜点”储层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岩性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砂岩,沉积相特征与钻井资料吻合。此技术方法的应用可实现古近系“甜点”储层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提高了古近系深层勘探成功率,为古近系“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63.
Sequence Thickness and its Response to Episodic Tectonic Evolution in Paleogene Qikou Sag,Bohaiwan Bas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Si WANG Hu ZHOU Lihong HUANG Chuanyan WANG Jiahao REN Peigang XIANG Xuemei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2,86(5):1077-1092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amework of Paleogene of Qikou Sag has been built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law of episodic subsidence in Qikou Sag has been expound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quence thickness, as well as the study of consedimental tectonic activity, subsidence history, paleogeomorphology an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he faults controlling act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during rifting stage I , as the depress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during rifting stage III, which embodies a process from intense disparity fault depression to integral subsidence. Meanwhile, under the control of regional faulting and later stage depression, subsidence rate centers and paleogeomorphic concave centers are always corresponding to the sequence thickness centers, and the changes of subsidence centers and paleogeomorphology concave center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ickness centers, which presents the restriction, coupling and response among them and clarifies the law that tectonic activity controls the basin fill by means of controlling the subsidence rate and paleogeomorphology from contributing factor angle. On this basis,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composite pattern of structure-subsidence-deposition in the fault controlling actic region during the three rifting stages and their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has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64.
盆地(或凹陷)结构是由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决定的,因此分析恢复中非Muglad盆地Sufyan凹陷构造与沉积演化过程对于认识该凹陷现今残余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该凹陷现今结构特征描述、地层不整合面识别与剥蚀量恢复以及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历史恢复,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对该凹陷现今结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过程与动力学成因及控油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ufyan凹陷现今地层剖面主要由第一裂谷作用旋回的沉积构成。该旋回期地层约占凹陷现今沉积地层厚度的79%~81%。凹陷现今残余结构主要受三期裂谷作用差异演化控制,而受晚白垩世挤压剥蚀(厚度介于0~360m之间)的影响较小。造成凹陷三期裂谷旋回差异演化的主要原因是三期伸展应力来源、大小、方向的差异。诱发凹陷第一裂谷旋回期的应力主要来源于由中非剪切带的剪切应力转换的伸展应力。第二裂谷旋回期,中非剪切带运动方向由右旋逐渐转为左旋,造成该凹陷位置的伸展应力场减弱,并逐渐转为挤压状态,使得该演化阶段早期沉积的地层(Darfur群)后期发生反转剥蚀减薄。在该凹陷第三裂谷旋回期,东非裂谷成为非洲大陆新的构造活动区域。受此影响,中非剪切带活动逐渐停止,而红海裂谷张开产生伸展应力场与该凹陷长轴近平行,造成第三期断坳旋回在该凹陷几乎不发育,最终使该凹陷现今早断早衰型残余结构得以形成。该结构控油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力成藏组合与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方面。早衰型结构造成了Sufyan凹陷中组合和上组合成藏条件不佳,其下组合Abu Gabra(简称AG,下同)组自生自储自盖型成藏组合为该凹陷的主力成藏组合。挤压反转造成中部构造带形成构造高部位,成为了凹陷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指向,是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665.
海拉尔盆地基岩潜山油藏的发现拓宽了大庆油田外围油田勘探的领域,裂缝是贝尔凹陷基岩潜山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为查明潜山裂缝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根据大量岩心观察统计资料,研究了裂缝类型、密度、宽度、充填期次等发育特征及基岩断层发育特征。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基岩发育3类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活动断裂。二者的几何学特征、距断层距离及成像测井资料均表明,裂缝主要是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基岩断层活动的多期性造成了裂缝发育的复杂性。为验证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伴生裂缝主要发育于断层面两侧,距离断层面越远,裂缝密度变小,岩层厚度、断移速率、岩性变化、距断面距离等因素对裂缝发育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66.
碳酸盐岩滩坝是断陷湖盆中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文章通过对古气候、古地貌、古物源、古水深和古盐度等因素对碳酸盐岩滩坝形成与分布控制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古气候是基础,古地貌和古物源是条件,古水深是关键,古盐度是保障”是东营凹陷南坡地区沙河街组四段纯下亚段碳酸盐岩滩坝的“五古”控制模式。较干旱的温热适中的古气候条件下蒸发作用较强,有利于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水下隆起及其斜坡是碳酸盐岩滩坝沉积的有利场所,较低的碎屑岩物源供给指数为碳酸盐岩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32m左右的古水深是碳酸盐岩发育的主要深度;古盐度为碳酸盐岩的沉积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分布。采用主因素分析法对碳酸盐岩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排序,古地貌对碳酸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最大,其次为古物源和古水深,古盐度的控制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667.
为寻找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优质储层发育区带,指明后期油气勘探开发方向,本文基于实验分析和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涠西南凹陷渐新统涠洲组储层中黏土矿物异常转化层段及类型,明确了异常高孔高渗带成因。结果表明:受热流体活动影响,研究区在埋深2 300~2 900 m存在明显的黏土矿物异常转化现象,且可分为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两种类型,热力学计算结果也证实高岭石绿泥石化和伊利石高岭石化在涠西南凹陷具有热力学优先性,是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优质储层的重要成因。异常高孔高渗带集中分布于绿泥石含量(质量分数)大于35%(高岭石含量在30%~35%之间)和高岭石含量大于45%(绿泥石含量在10%~20%之间)两个层段。其中,在2 300~2 400 m和2 500~2 700 m深度范围内储层主要发育异常高岭石化;在2 400~2 500 m和2 700~2 900 m深度范围内储层主要发育异常绿泥石化。 相似文献
668.
15口井岩芯和众多储层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北部陡坡带始新统沙河街组扇三角洲砂体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构成。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800~40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孔中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9.7%,平均渗透率为111.5×10-3μm2)。但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800~33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30%,渗透率达到1000×10-3μm2)。可以看出,确定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有利于有利储层和油气富集层段预测。 相似文献
669.
670.
为研究环渤中凹陷挥发性原油特征、成藏主控因素和有利区带,利用原油族组分、原油物性、PVT高压物性实验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渤中凹陷及围区多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的原油组分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渤中凹陷挥发性原油“五高三低”的特征以及各特征的数值范围。基于多组分相态变化的机理分析认为,渤中凹陷易于发育挥发性原油油藏的主控条件有3个:①优质烃源岩经过较高的热演化能够为挥发性原油提供轻质烃类组分;②渤中凹陷埋深较大,高温高压能够满足挥发性原油赋存的条件;③渤中凹陷快速沉降形成的区域泥岩盖层是挥发性原油能够保存的有利条件。基于渤中凹陷的温压梯度,推测渤中凹陷及围区埋深在2.5~4.3 km且有区域泥岩封盖的地层中易于发现挥发性油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