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2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3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400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12篇 |
海洋学 | 77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76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96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助于加深理解变暖情景下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第四阶段的多模式结果, 分析了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200 hPa)与副极地西风急流(850 hPa)在末次间冰期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 末次间冰期夏季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位置偏北(+2.5°), 强度偏弱(-5.3%); 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也存在类似的变化特征(+1.1°/-7.4%)。在冬季, 末次间冰期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南移增强(-0.8°/+5.6%), 而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北移增强(+0.8°/+4.2%), 并且不同洋盆上空的急流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副热带急流与副极地西风急流位置与强度的变化分别与对流层中高层与低层的斜压稳定性的变化相联系。此外, 热带非绝热加热与中纬度Rossby波传播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南印度洋西侧与东侧、高层与低层西风急流反向变化的结果, 这种反向变化得到了降水重建的支持。
相似文献4.
5.
6.
本文利用MICAPS4.1平台上的高空、地面、智能网格预报、集合预报等数值预报产品,对2018年10月26-28日发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空槽后强冷空气与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在大兴安岭上空交汇,导致暖锋锋生,地面暖锋与低空暖式切变相互作用形成暴雪天气。暴雪的主要触发系统就是超极地冷空气促使高空槽强烈发展切涡,≥20m·s^-1的西南低空急流作为水汽输送带,为暴雪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和散度辐合辐散中心耦合且加强,为暴雪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增强发展。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对这次大兴安岭暴雪天气的落区、降水量级以及强降雪的时段,都预报的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7.
2015年台风“彩虹”过境后下山冷急流引起的南海北部海域异常海面降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unusual cooling event after Typhoon Mujigea passed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 in October 2015. We analyze the satelli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time series from October 3 to 18,2015 and find that the cooling process in the coastal ocean had two different stages. The first stage occurred immediately after typhoon passage on October 3, and reached a maximum SST drop of –2℃ on October 7 as the usual cold wake after typhoon. The second stage or the unusual extended cooling event occurred after 7d of the typhoon passage, and lasted for 5d from October 10 to 15. The maximum SST cooling was –4℃ and occurred after 12d of typhoon passage. The mechanism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landing and moving northwestward to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YGP), Typhoon Mujigea(2015) met the westerly wind front on October 5. The lowpressure and positive-vorticity disturbances to the front triggered meridional air flow and low-pressure trough,thus induced a katabatic cold jet downward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passing through the YGP to the northwestern SCS. The second cooling reached the maximum SST drop 4d later after the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drop of –9℃ on October 11. The simultaneous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observations at three coastal stations reveal that it is this katabatic cold jet intrusion to lead the unusual SST cooling event. 相似文献
8.
9.
结合2014年2月10日和11日拉萨航路的13例飞机颠簸航空器空中报告,检验了世界区域预报系统(WAFS)风场对高空急流的预报能力,并对新增下发的晴空颠簸网格点数据的预报效果和业务化应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AFS风场资料具有较高的预报能力,最大晴空颠簸预报比平均晴空颠簸预报具有更高的辨识能力,可选择4为阈值的最大晴空颠簸网格点数据绘制拉萨航路颠簸预报区域图,在业务应用中验证修订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8年深秋发生在广西的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边缘上的低空急流是导致大暴雨的主要原因.热带云涌、充足的水汽来源并辐合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机制为秋季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