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298篇
海洋学   23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2014年3月广东一次飑线过程观测及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14年3月31日广东省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飑线发生在强低空垂直风切变和"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的环境条件下。在强盛阶段,飑线上的对流单体多表现为强降水超级单体,有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BWER)和回波悬垂结构。飑线前沿有明显阵风锋,后侧有弱回波通道,弱回波通道和后侧入流急流(RIJ)相对应,RIJ维持时间较长,对"弓"形回波的形成、地面大风、飑线的维持和快速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表明:在减弱阶段飑线移入残留的冷池中,冷池得到加强,此时西南暖湿气流加强,飑线二次发展。成熟飑线的三维结构表现为低层为2支入流、高层为2支出流,且前侧出流速度较快,使得气流倾斜上升,容易形成悬挂回波和弱回波区(WER)。后侧入流下部(600 h Pa高度层以下)的辐散下沉气流是地面大风形成的原因。对流两侧的"涡旋串"(Vortex bunch)对冷暖空气加速入流、对流发展强度和高度以及对流的长时间维持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2.
An inconsecutive hig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with a"sandwich structure"pattern for high temperature warm water warmer than 29℃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WPWP) was found using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data,a relatively high resolution data for space.This phenomenon only shows up in boreal summer(June to September),and becomes obvious when WPWP SST is higher than 29℃.As observed,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impinges on Philippine Islands in July,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andwich structure".Winds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SST in two ways:one by increasing the local latent heat flux and the other by transporting cold water towards the southeast of Philippine Islands.  相似文献   
953.
暴雪过程中多普勒雷达速度产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提供的强度、径向速度、风廓线产品及衍生产品对2008年1月25—29日南京持续性暴雪天气回波的演变过程以及回波不同阶段风场垂直结构及其动力条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持续的低空东北气流以及风向垂直切变的风场结构是这次暴雪天气产生的主要环境特征,暖平流和中层强西南急流有利于产生持续的暴雪,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较大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任意高度出现西北风,可以作为强降雪将会趋于减弱的临近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54.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9月中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此,生态系统固碳被寄予厚望;然而,生态学理论认为,成熟生态系统的碳输入输出趋于平衡,没有碳的净积累,也就没有碳汇功能,而未成熟的生态系统虽有碳的净积累并具有碳汇功能,但自然界任何未成熟生态系统从它建立的时候开始都在不断地向成熟生态系统演替,即任一生态系统演替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碳输入输出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所以人们对其在碳中和上的贡献充满期待。本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别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生物量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并基于全球最新研究成果,论证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积累过程具有长久的固碳功能,且不违背成熟生态系统碳输入输出趋于平衡的生态学理论,它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55.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0,自引:10,他引:110  
总结了近10余年对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大暖期千年尺度气候振荡,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气候变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56.
通过分析中国内陆高原西藏那曲、 青海大通、 甘肃中川和平凉4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雷暴的电学特征发现, 不同地区间雷暴电学特征有其共性,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过顶雷暴的地面电场演变特征, 内陆高原地区雷暴可以分为特殊型和常规型两类\.特殊型雷暴在当顶阶段地面电场呈正极性, 即雷暴下部存在范围较大的正电荷区(LPCC), 且特殊型雷暴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有所增加; 常规型雷暴在当顶阶段地面电场为负极性, 与低海拔地区常规雷暴引起的地面电场类似。结合4个地区的地面气象要素以及探空资料的分析, 发现不同地区对应的部分热动力参量以及大气层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分析表明, 地气温差和暖云区厚度对雷暴云LPCC的强弱有显著的指示意义, 当地气温差越大、 暖云区厚度越薄时, 雷暴云LPCC的强度相对较大; 反之, 雷暴云LPCC的强度及范围都较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特殊型雷暴云内最大上升气流区存在的范围以及总比含水量大于常规型雷暴, 上升气流的强弱以及WCD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云内水成物粒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957.
王智  邹兰军 《气象科学》2022,42(3):420-426
2019年4月9日,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长历时强飑线天气过程。在分析其天气形势背景和发展演变基础上,利用新一代华东区域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预报分析,初步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的中尺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强烈辐合抬升天气背景下,强的垂直风切变、冷空气向南侵入与低层暖湿气流叠加建立了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是飑线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数值模式成功模拟了飑线前部低层暖湿空气上升和后部中层干冷空气下沉这两支入流,以及飑线过境时边界层高度和大气可降水量迅速下降,地面中尺度冷池向东南方向的传播过程,冷池与对流风暴的移动速度基本一致,导致对流前部低层一直有风场的切变辐合抬升,有助于对流维持并发展。  相似文献   
958.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飑线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整层水汽含量及其垂直分布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类型和强度等的影响。本文的试验表明环境场中不同的水汽含量和垂直分布,会影响下沉气流和冷池的强度,从而影响对流的组织形态、维持时间和强度。整层水汽试验表明,增加(减少)水汽,对流增强(减弱),冷池和雷暴高压增强(减弱)导致大风增强(减弱)。增加水汽越多发展阶段冷池强度越强,最大风速越强,但成熟阶段后期冷池减弱的越快,层状云区的后部入流减弱,不利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和维持。不同层次水汽试验表明,在保持整层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线状对流和雷暴大风易发生在中层干、下层湿的环境中,这种层结条件对雷暴高压的增强有重要作用,但不利于整个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959.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勘探已近40年,但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个大中型气藏.近年来,雷口坡组钻井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气藏储层主要位于底部雷一段、顶部雷三一雷四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各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也不尽相同,储集空间均以各类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多为低...  相似文献   
960.
浙西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浙江西部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镜下观察与煤,石油沥青的热模拟产物的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微量元素的分析对比,以及大量陆源碎屑物和自生矿的的存在,确定这种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是腐泥质盆煤-无烟煤,而非石油衍生物,不属于经过运移的石油沥青;综合区域地质条件,矿脉产状和分析数据对比,再次确认其来源为下寒武统荷塘组腐泥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