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海草床是重要的近海生态系统,生产力极高,可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丰富的有机碳食源;人类活动引起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可能会改变海草床有机碳源组成和性质,进而影响植食动物和次级消费者的摄食过程及其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从而影响海草床的生物资源产出功能。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海草床食物链碳传递过程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①海草床有机碳源组成及食源贡献;②海草床初级消费者对有机碳源的摄食;③海草床食物网营养级结构及其能量传递;④富营养化对海草床有机碳源组分结构及其成分的影响;⑤海草床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对富营养化的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①联合运用总有机物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法、脂肪酸标志法和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加强定量研究海草床各有机碳源的贡献、食物网营养结构图谱、关键碳流途径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探究关键消费者成体和幼体的有机碳源差异,弄清生长阶段的食性转化过程。②结合野外观测、原位围隔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深入探讨富营养化对海草床有机碳源组成(海草与附生藻类等)及其化学成分(营养质量和次生化合物)的影响,海草等初级生产者成分变化对植食动物和次级消费者摄食过程的影响,以及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的组成和碳传递效率等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72.
参考英国的Kincardine风机采用的新式的Semi-Spar概念,结合spar式基础和半潜式基础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式海上浮式风机平台模型,并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利用AQWA软件进行水动力计算,验证新式平台可靠性。分析了在风、浪、流荷载联合作用下,锚链竖向夹角、系缆数量对风机浮式平台运动性能和系泊张力的影响,对系泊系统进行优化,并验证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结果证明风机平台水平运动和纵摇运动幅值较小,但垂荡幅值略大,而通过减小锚链竖向夹角可以控制平台运动响应幅值,增加系缆数量可以同时减小系泊张力大小。计算结果证明了新型Semi-Spar式海上风机平台可行性,为浮式风机平台及系泊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3.
王雪辉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18,38(10):1634-1642
基于城、市的视角,揭示2005~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及类型的时空演化规律,并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探究不同城市化类型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离散状态,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呈“核心-外围”结构。中国大多数城市属于同步发展型,该类型城市较非同步型城市更稳定。不同城市化类型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也不相同,因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874.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颜丹平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7,11(3):290-297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自下而上由3个体系构成,即中元古界李伍岩群堆垛层系统,代表深部构造层次中多期、多体制变形变质改造后的扬子地台基底;古生代褶叠层系统(中间韧性流变层),其中的3个岩组具有不同的褶叠层构造地层型,其时代分别为奥陶纪、早志留世和二叠纪;最上部为浅部构造层次纵弯曲变形的三叠纪西康群板岩带。在各体系之间以及各体系内部,发育了一系列的顺层韧性剪切滑脱带;其中以分割基底堆垛层与下部盖层流变层的区域性韧性剪切滑脱带最具意义,我们称之为基底剥离滑脱带。  相似文献   
875.
 In a comparison of the solution of the spheric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of physical geodesy it is aimed to construct downward continuation operators for vertical deflections (surface gradient of the incremental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and for gravity disturbances (vertical derivative of the incremental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from points on the Earth's topographic surface or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Euclidean space nearby down to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sphere (IRS). First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onents of the gravity vector, namely spherical vertical deflections and spherical gravity disturbances, are set up. Second,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in spherical gravity and geometry space is considered. The incremental gravity vector is represented in terms of vector spherical harmonics. The solution of horizontal spherical boundary problem in terms of the horizontal vector-valued Green function converts vertical deflections given on the IRS to the incremental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xternal in the 3-D Euclidean space. The horizontal Green functions specialized to evaluation and source points on the IRS coincide with the Stokes kernel for vertical deflections. Third, the vertical spheric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is solved in terms of the vertical scalar-valued Green function. Fourth, the operators for upward continuation of vertical deflections given on the IRS to vertical deflections in its external 3-D Euclidean space are constructed. Fifth, the operators for upward continuation of incremental gravity given on the IRS to incremental gravity to the external 3-D Euclidean space are generated. Finally, Meissl-type diagrams for upward continuation and regularized downward continuation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gravity data, namely vertical deflection and incremental gravity, are produced. Received: 10 May 2000 / Accepted: 26 February 2001  相似文献   
876.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驱动下,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并快速实现产业升级。进入21世纪后,在面临成本上升和制度环境变化等诸多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这从根本上重塑了产业组织和空间结构,改变着中国制造业在地方、区域乃至全球出口市场中的角色功能和影响力。基于文献分析,论文将产业升级划分为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2种模式,并分别从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尺度视角下探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机制及其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现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产业升级的2个侧面,综合两者的分析框架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产业升级的现状;② 中国产业在升级模式上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已有研究关注的产业升级模式较为单一,未来应更加关注中国产业升级路径和方式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③ 中国产业升级是由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重尺度力量相互耦合下共同驱动的,透过多元地理尺度融合的分析框架解读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赶超之路。  相似文献   
877.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科学解析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不仅有助于深化产业空间演化相应理论,也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论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全国工业企业库数据,采用经校正的产业比重变动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进行了解析,并据此提出优化调控对策。主要结论有:① 产业空间重构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与成熟的重要动力,其中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持续攀升是推动城市群高级化的基础动力,而内部产业空间重构则是完善产业合作网络、推动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全球化、郊区化的交互是形成双“C”字形空间格局的基础与支撑;② 在国际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目前天津市为承接核心,北京次之,其余城市发展则相对滞后;③ 在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由北京—天津—唐山—沧州围成的内“C”字形范围是产业空间重构的核心区,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驱动特征,其中纺织服装业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市场驱动,化学产业表现为环境管制与水资源依赖的双重作用,钢铁产业表现为明显的政府主导,医药制造业则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政府调控;④ 京津冀城市群的内“C”字形地区应侧重产业升级,外“C”字形地区则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以内“C”引领外“C”,以外“C”保障内“C”,双“C”联动,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78.
戴激光  李晋威  方鑫鑫 《测绘科学》2016,41(12):189-194
针对直线提取过程中的断裂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的边缘拟合直线方法,首先采用Canny算法提取边缘图;接着利用改进ZS算法对边缘图进行细化处理;然后通过端点检测、交叉点跟踪、闭合边缘跟踪等方法,实现边缘链码的完整性提取;最后利用边缘链码跟踪顺序进行直线提取。通过多幅影像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算法能够精确实现边缘直线信息的拟合,便于对影像结构信息的清晰理解。  相似文献   
879.
滦平盆地桑园营子露头剖面沉积层序的Markov链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园营子露头剖面具有同沉积断层控制的近源、粗粒、陡坡型浅水扇三角洲体系的沉积特征。根据 Markov过程的基本原理 ,认识到桑园营子剖面出露完整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组合( C — C 旋回 )各岩性相之间的转移具有 Markov性质 ,利用转移概率矩阵法及差值矩阵法对该沉积组合进行 Markov链模拟 ,得出了理想的垂向沉积层序模式图。该模式图与实际地层层序吻合较好 ,反映了各岩性相的空间展布特征 ,建立了沉积环境的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880.
全球商品链中的地方产业群--以东莞的"商圈"现象为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分析全球商品链与地方产业群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产业群在发展中国家外资政策中的意义,并结合对东莞“商圈”现象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生产者主导”和“订户主导”两种动力学在我国沿海出口加工地方产业群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原有基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起来的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产业群,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成长,既存在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既成的制度瓶颈,因此,提出要从三方面实现政策侧重点的转变,以充分发挥地方产业群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