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3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883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75篇
地球物理   559篇
地质学   2046篇
海洋学   461篇
天文学   656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This paper develops a two‐stage optimum design procedure for multiple tuned mass dampers (MTMD) to reduce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s with the limitation of MTMD's stroke. A new performance index, which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 response ratio and MTMD stroke ratio by a weighting factor α, is proposed; α is in the range from 0 to 1.0. The larger the α, the more important the stroke. The case of α=1.0 indicates that MTMD is lock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TMD's stroke can b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with little sacrifice of structur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when an appropriate α is selected. To verify the design algorithm, a 360 kg‐MTMD composed of five TMD un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was fabricated.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large‐scale three‐story building with and without the MTMD under earthquake excitations were conducted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NCREE) in Taiwa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TMD is not only effective in mitigating the building responses but also is successful in suppressing its stroke.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2.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区发展,迫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块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块体运动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东海陆坡块体运动地形分析方法以及多种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海底地貌形态特征,地层剖面仪系统能探测海底以下沉积物性质和结构的变化.GIS、Fledermaus、Delph等软件系统可以定量分析海底微地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3.
Although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and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are widely u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applications, metrologically rigorous quantification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se methods.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in particular is a matrix‐sensitive method, and the use of matrix‐matched reference materials (RMs) is essential to avoid significant analytical bias. A major problem is that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RMs for SIMS is extremel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needs of analysts. One approach for the production of matrix‐specific RMs is the use of high‐energy ion implantation that introduces a known amount of a selected isotope into a material. We chose the more elaborate way of implanting a so‐called ‘box‐profile’ to generate a quasi‐homogeneous concentration of the implanted isotope in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llows RMs not only to be used for ion beam analysis but also makes them suitable for EPMA. For proof of concept, we used the thoroughly studied mineralogically and chemically ‘simple’ SiO2 system. We implanted either 47Ti or 48Ti into synthetic, ultra‐high‐purity silica glass. Several ‘box‐profiles’ with mass fractions between 10 and 1000 μg g?1 Ti and maximum depths of homogeneous Ti distribution between 200 nm and 3 μm were produced at the Institute of Ion Beam Physics and Materials Research of 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 Multiple implantation steps using varying ion energies and ion doses were simulated with Stopping and Range of Ions in Matter (SRIM) software, optimising for the target concentrations, implantation depths and technical limits of the implanter. We characterised several implant test samples hav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maximum implantation depths by means of SIMS and oth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ant samples are suitable for use as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SIMS measurements. The multi‐energy ion implantation technique also appears to be a promising procedu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EPMA‐suitable referenc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54.
李天超  赵刚 《天文学进展》1999,17(4):334-345
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银河系的化学演化在其中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理论工作的不断深入,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观测方面,从太阳附近区域,整个银盘,银晕和核球等方面简要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模型主要观测约束的近期结果;在化学演化模型方面,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近期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5.
本文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等质量富金属恒星演化到渐近巨星分支时的振动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得出这类恒星的振动方式是处于一阶谐频振动,而振动的激发则是在氢电离区和氦的二次电离区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提出很长周期的AGB长周期变星只能是由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AGB阶段形成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还比较支持在AGB顶端存在巨大星风物质损失的观点,且这种星风物质损失很可能与恒星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6.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体中呈溶解态和悬浮物结合态的元素活动性强,具有生态环境意义,查明其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河流水体悬浮物的浓度及其矿物、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从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了开展中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溶态和悬浮物结合态元素入海通量调查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7.
王媛  刘杰 《岩土力学》2009,30(2):311-317
基于求解稳定渗流场与弹性位移场耦合问题的全耦合分析方法,应用提出的混合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同时利用水头、位移等多类型量测资料,提出了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静态全耦合的参数反演方法。在目标函数建立中考虑了实测水头对渗流参数的敏感性,在待反演力学未知参数的选取中,依据提出的相对灵敏度概念,考虑了实测位移对力学参数的敏感性。针对某裂隙岸坡算例,研究了水库蓄水过程中位移场对力学参数敏感性,据此实现位移测点的优化布置,并以渗流场与位移场全耦合正分析计算结果作为假想实测值,进行该岩坡的全耦合参数反演分析,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理论与研制程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8.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度日因子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北坡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2007和2008年消融期的物质平衡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冰川冰和雪的度日因子值,分析了冰川度日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扎当冰川雪的度日因子值为5.3mm·d-1·℃-1;不同海拔冰的度日因子在4.0~14.0mm·d-1·℃-1之间,平均为9.2mm·d-1·℃-1.扎当冰川冰的度日因子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有所下降,但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利用度日模型对扎当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模拟,得到2006/2007年度和2007/2008年度该冰川的物质平衡值分别为-534mmw.e.和247mmw.e.,其中2007/2008年度的模拟值接近观测值.  相似文献   
159.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交接与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可能有从西向东由正转负的趋势,但是其过渡地带岗扎日地区冰川状态未知。本研究利用地形图、SRTM、ASTER和Landsat等资料分析了岗扎日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变化,并对可可西里地区冰川变化空间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1970-2016年岗扎日冰川总面积年均缩小率为0.08±0.02%。2006年后冰川退缩趋势减缓。②1970-2012年岗扎日冰川平均减薄-8.64±0.30 m,体积减少1.45±0.06 km3,平均物质平衡为-0.21±0.01 m w.e. a-1。冰川物质平衡趋势由负转正(1970-1999年:-0.34±0.01 m w.e. a-1;1999-2012:0.16±0.02 w.e. a-1)。③东南、南、西南朝向作为迎风坡,1970年以来其冰川物质亏损较小,1999-2012年呈现强烈的正平衡。冰川面积变化滞后于物质平衡变化,东朝向和东南朝向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主要是因为冰川冰舌较长,末端所处的海拔较低。④气温升高是岗扎日冰川1970-1999年呈现负物质平衡状态的主因,降水增多是1999-2012年正平衡状态的主因。⑤可可西里地区冰川1970s以来面积年均缩小率从西向东不断增大、物质平衡下降,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关,但局地气候也影响冰川变化和物质平衡。  相似文献   
160.
利用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CE)数据获得高亚洲及其邻近地区的质量变化,可分析区域气候因素如印度季风、西风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结果的影响。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西风带的贡献小于厄尔尼诺,与传统研究结论不同。因此,利用2003-01~2017-06期间GRACE RL06的Mascon数据进行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研究发现,前3个主要成分对研究区质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3%、27%和6%,与印度季风、西风带和ENSO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2±0.16、0.70±0.15和0.42±0.15,说明在长达14 a的观测时间跨度内,印度季风、西风带和ENSO对研究区质量变化的贡献分别为53%、27%和6%,西风带是研究区质量变化的第2个影响因素,这支持了传统的研究结论;ENSO通过印度季风对某些区域(如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西北部)的质量变化产生影响;在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藏东南地区,由于印度季风的减弱及其相关的ENSO作用和西风带的加强,质量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在兴都库什、西昆仑和东昆仑地区,由于西风带的增强,质量变化呈上升的趋势;在帕米尔和天山地区,虽然受到较强西风带的影响,但由于同时受到印度季风和ENSO减弱以及气温上升趋势的影响,质量变化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