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4篇
  免费   2609篇
  国内免费   3826篇
测绘学   465篇
大气科学   2299篇
地球物理   4109篇
地质学   5684篇
海洋学   7074篇
天文学   184篇
综合类   837篇
自然地理   1967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560篇
  2020年   571篇
  2019年   647篇
  2018年   567篇
  2017年   690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752篇
  2014年   1015篇
  2013年   948篇
  2012年   784篇
  2011年   968篇
  2010年   783篇
  2009年   1173篇
  2008年   1171篇
  2007年   1137篇
  2006年   1064篇
  2005年   974篇
  2004年   834篇
  2003年   803篇
  2002年   791篇
  2001年   633篇
  2000年   608篇
  1999年   520篇
  1998年   466篇
  1997年   422篇
  1996年   362篇
  1995年   314篇
  1994年   307篇
  1993年   264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8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田苗壮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06-2024010006
2014年南水进京后,持续开展地下水回补对于遏制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地下水回升由此带来的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与回弹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深入探讨和研究回补时间、回补量、回补地点与水位及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了解地表形变发生机理和识别主控因素,为后续如何科学回补,发挥最大化水资源回补效益、对地面沉降防治和超采区治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以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区域为例,采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 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形变信息,并结合区域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层沉降变化等多手段进行耦合,查明研究区地表形变与多因素之间的响应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持续回补导致区域地面沉降减缓,并在牛栏山地区出现地表抬升,抬升范围也随着水位上升逐渐向中下游扩展,2022年最大回弹速率达46.9 mm/a;地表形变具有明显的受断裂所控制的第四系沉积差异特性,以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所分割的后沙峪凹陷范围内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地下水位变幅与富水性差异决定水位上升范围与响应变化,而沉积构造作用所造成第四系沉积差异在地下水流向上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果为地面沉降防控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地下水科学回补和方案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2.
黄河清八汊现行河口自改汊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监测其岸线变化,探讨其稳定程度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以及海岸带韧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GPS、GIS、RS技术从1996—2022年黄河三角洲行水河口的220幅遥感影像中推断出年平均海岸线位置,同时根据行水河口摆动次数划分为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岸线变迁及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行水河口岸线长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整体呈淤进状态,各岸段岸线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最大侵蚀(-73.89m/a)区出现在两丁坝之间,最大淤积(393.20m/a)区出现在河口区附近。研究区90%的岸线表现为较强淤积至严重淤积,稳定性指数由两丁坝之间(0.135)、2007年出汊前旧河口(0.068)、2007年出汊后新生河口(0.006)依次降低。入海水沙量、河口位置变迁以及沿岸输沙是影响岸线稳定性出现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东胜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东胜区主要污染源排放情况以及2005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每日SO2、NO2、PM10浓度监测值和2005-2007年SO2、NO2、PM10平均值,分析了东胜区主要污染类型、污染物来源以及东胜区近3年SO2、NO2、PM10监测值日、月、季、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了消减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4.
唐山市钢铁工业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钢铁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为唐山市的支柱产业,90年代以来,省属特大型企业唐钢和地方钢铁企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唐山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唐山市钢铁产业的发展过程,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城市最具代表性产业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基于本地化的区域产业基础和国家引导下的制度因素是唐山市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适应和创新的能力则是内在因素。产品结构雷同、彼此利益独立使企业之间面临着激烈竞争,因此建议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引导地方企业调整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扶植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5.
Timing and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were examined a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ven perennial plants on a small mountain located in the Chihuahuan Desert. Average direct beam solar radiation fluxes at differing times throughout the day and year were estimated with computer calculation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was use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solar radiation parameters and include the maximum available information with a manageable number of variables. The remaining solar radiation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to plant distributions using redundancy analysis an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Unimodal, bimodal, and monotonic responses were all found depending upon the species and solar radiation parameter. Niche separation at this location depends upon the timing as well as the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相似文献   
2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卫国  程炳岩  郭渠 《高原气象》2009,28(5):1167-1174
采用小波相关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 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变化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年以来华北区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及北界位置变化相关密切, 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 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最强; 时域中年际尺度相关存在局部化特征, 年代际尺度相关具有阶段性。分析认为, 2000年以来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并维持反气旋型环流, 有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 使得华北降水增多, 是近年来华北中南部降水蒸发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而东亚季风减弱不利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 以及蒙古高原显著增暖导致蒸发增大等因素, 使得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相似文献   
27.
滨州沿海蒸发量与海盐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盐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蒸发,蒸发量预报对海盐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1993—2007年滨州沿海蒸发量和海盐产量的分析,海盐产量的时间分布特征与净蒸发量基本一致,净蒸发量是影响海盐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分析蒸发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月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经检验可作为蒸发量的一种客观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8.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了青虾肌肉组织中的8种有机氯农药.包括六氯苯、氯丹、滴滴涕(ΣDDTs)、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和灭蚁灵,对太湖和洞庭湖15个点位29组野士青虾样品的测定结果显示,青虾肌肉组织内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是六氯苯和滴滴涕,六氯苯含量为nd-13.2μg/kg(湿重),滴滴涕含量为0.790-5.82μg/kg(湿重),洞庭湖青虾肌肉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略高于太湖青虾,两湖青虾肌肉残留有机氯农药在枯水期时的含量多数大于丰水期时的含量.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渤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和地层划分存在争议。本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东南海岸带YRD-1401孔岩芯(长81.00 m)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旨在建立该孔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沉积相序列和时间标尺,为解决地层划分争议提供新的证据。根据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考虑到YRD-1401孔底部地层光释光年代的不精确性,本文主要研究YRD-1401孔MIS 5以来的沉积演化史。综合分析YRD-1401孔沉积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底栖有孔虫组合变化,结合测年结果,该孔可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从下往上DU 6~DU 1):最底部的DU 6(51.35~81.00 m)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其形成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DU 5(37.64~51.35 m)为MIS 5潮坪-近岸浅海沉积,DU 4(30.71~37.64 m)为MIS 3早期的潮坪沉积,DU 3(23.50~30.71 m)为MIS 3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形成的河流沉积,DU 2(14.22~23.50 m)为全新世早期(约10 cal.ka B.P.)至1855年形成的滨岸沼泽-滨岸浅水-近岸浅海~前三角洲沉积-海洋改造层,DU 1(0~14.22 m)为1855年以来发育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晚更新世以来该孔有3个海相层(自下而上分别是DU 5、DU 4和DU 2),分别形成于MIS 5、MIS 3早期和全新世,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MIS 4的沉积地层出现缺失。渤海沿岸地区多个钻孔地层的对比表明,区域性的差异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地层完整性等因素也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基于东海陆坡区OT12-01孔长度为5.35 m沉积物AMS 14C测年、高分辨率粒度分析和XRF岩芯元素扫描数据,识别出了末次冰盛期(LGM)至全新世期间发生的多次滑塌事件。研究发现,OT12-01孔全新世晚期沉积层缺失,LGM至全新世期间呈现AMS 14C年龄模式频繁倒转、沉积物粒度、元素比值垂向上多处突变或"错动"等特征,保存了LGM至全新世非连续的沉积记录。OT12-01孔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低海平面时期的长江/黄河物质,OT12-01孔是由中国大陆陆源物质在东海陆架经水动力分选,细颗粒被搬运至东海陆坡后,发生多次滑塌形成。LGM时期物源供给是OT12-01孔形成滑塌沉积的重要因素,末次冰消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可能是高频滑塌沉积的触发原因,而低海平面时期甲烷水合物溢出、频繁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可能是海底滑坡作用发生的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