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8篇
  免费   1191篇
  国内免费   1321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386篇
地球物理   2283篇
地质学   2735篇
海洋学   2404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66篇
自然地理   109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414篇
  2008年   452篇
  2007年   441篇
  2006年   488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 毫秒
221.
重力、航磁资料在花岗岩型铀矿成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舒孝敬 《铀矿地质》2004,20(2):99-109,119
本文利用重磁场资料对我国南方一些花岗岩体的侵位状态和岩浆动力场进行了分析,并按动力场的强弱对岩体进行了分类。根据重力资料对苗儿山-越城岭、诸广山和贵东花岗岩体的反演计算,讨论了这些岩体的深部分布形态,提出了岩浆流动的3种方式,指出了富大铀矿床、大型铀矿聚集区的赋存部位及其与航磁异常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22.
长江中游洪水沉积特征与标志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水记录是研究洪水规律的重要依据。通过对1998、1999、2002年长江中游洪水沉积物的系统观察、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洪泛沉积在沉积体形状、沉积结构和沉积物成分等方面,具有与正常河道沉积明显不同的特点,可为古洪水事件确定提供可能和依据。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长江中游洪泛沉积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溃口洪水事件的沉积、滨岸带的洪水沉积和洪水漫滩沉积。进而对各种类型的沉积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初步建立了其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223.
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用  李义天 《水科学进展》2004,15(5):576-583
大量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现象和研究成果都表明重金属以泥沙颗粒为载体迁移转化,描述重金属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必须紧紧抓住泥沙颗粒运动及重金属与泥沙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为此在对现有的重金属迁移转化数学模型进行概括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水沙运动与污染物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泥沙颗粒运动及重金属吸附解吸不平衡过程,并结合水沙数学模型,建立了重金属迁移转化的耦合模型.同时在模型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表明模型能够合理地反映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24.
压力式水位计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很难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泥沙对传感器的影响,泥沙不但会使传感器测量精度达不到测验要求,而且由于泥沙淤积还会给水位计的日常维护带来很大不便。目前进口传感器测量精度高、稳定性能好,但仍避免不了泥沙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压力式水位计———液压传感间接测量水位计,该水位计解决了泥沙对压力式水位计的影响,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水位测量仪器。  相似文献   
225.
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沉积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是沉积环境和古海洋特征恢复的重要内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判断其形成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来宾地区铁桥面为重点.通过对栖霞组灰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沉积学、古生态学特征.认为栖霞组沉积于贫氧的沉{只背景.是在海水深度和海域的局限程度等沉积条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V(V十Ni)、Cc/La、U/Th值都适用于该组以钙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物。黄铁矿矿化程度(DOP值)变。化较大.眨映该区多变的古氧相特征。  相似文献   
226.
周香莲  周光明 《岩土力学》2004,25(Z2):366-368
运用复变函数法和保角映射法对无限介质土中的衬砌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引入两个势函数将弹性介质的控制方程解耦成两个Helmholtz方程.利用所得势函数的通解,得到无限土介质和衬砌结构的位移和应力的表达式,利用无限介质与衬砌结构之间的连续性条件和衬砌结构内边界上的边界条件,可确定波函数展开式中的末知系数,并给出动应力集中系数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227.
广东省是我国温泉出露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温泉附近建立温泉宾馆,是利用温泉资源大力发展本地旅游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新型NR 667A连续测氡仪测量了广东省4处温泉宾馆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以及室内温泉水氡浓度。温泉水氡浓度变化范围为53 4~292 5Bq L,室外氡浓度范围是17~48Bq m3,而客房内平均氡浓度水平比没有用温泉水时高出10 9%~813%,浴室内氡浓度比没有用温泉水洗浴时高出13 8%~516%。在宾馆室内使用温泉水有较高的氡转换系数。某些宾馆室内氡浓度超标,可能对宾馆工作人员造成潜在健康危害,应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或技术手段降低其暴露时间或程度。  相似文献   
228.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出库泥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2.0×108~2.5×10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1.84×108~2.28×10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然而与近50年的观测(4.33×108t/a)相差甚远,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9.
Fin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ocean is complicated by the cohesive nature of muds and their tendency to flocculate. The result is disaggregated inorganic grain size (DIGS) distributions of bottom sediment that are influenced by single‐grain and floc deposition. This study outlines a parametric model that characterizes bottom sediment DIGS distributions. Modelled parameters are then used to infe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that account for the regional variation in the grain sizes deposited by turbidity currents on the Laurentian Fan–Sohm Abyssal Plain, offshore south‐eastern Canada.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 the channellized Laurentian Fan, the mass fraction of floc‐deposited mud increases only slightly downslope. The small evolution in this fraction arises becaus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turbulent energy are associated in turbidity currents. On the Sohm Abyssal Plain, however, the mass fraction of floc‐deposited mud decreases, probably as a result of lower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this source‐distal site. Estimates of the mass fraction of mud deposited as flocs suggest that floc deposition is the dominant mode by which sediment is lost from suspension, although single‐grain deposi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the depositional flux in proximal areas where high energy breaks flocs and in distal areas where low sediment concentration limits floc form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roughout the dispersal system, changes in the fraction of flocculated mud deposited from turbidity currents reflect changes in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energy downslope.  相似文献   
230.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profile evolution of an intertidal mudflat with a 1D cross-shore morphodynamical model. First, the hydrodynamical forcing is a cross-shore tidal current due to semi-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free surface elevation at the open boundary. Further, considering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action density of surface gravity waves, a wave height (and resulting bottom shear stress) calculation is added to the morphodynamical model.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hape of the profile reaches equilibrium. The mudflat progrades continually when the forcing is tide only, whereas it can be steady under the simultaneous action of tide and waves. To cite this article: B. Waeles et al., C. R. Geoscience 336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