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6篇
  免费   972篇
  国内免费   2157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104篇
地球物理   848篇
地质学   3154篇
海洋学   2690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71篇
自然地理   813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267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4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1.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400067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roterozoic Bamble Sector, South Norway, is one of the world's classic amphiboliteto granulite- facies transition zon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well-developed isograd sequence, with isolated 'granulite-facies islands' in the amphibolite-facies portion of the transition zone. The area is notable for the discovery of C02-dominated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granolite-facies rocks by Jacques Touter in the late 1960's, which triggered 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carbonic fluids during granulite genesi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f the Bamble Sector,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Arendal-Froland-Nelaug-Tvedestrand area and off shore islands (most prominantly Tromay and Hisoy) where the transition zone is best developed. After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research and mining in the area, aspects of sedimentary,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petrology of the Bamble Sector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role of fluids. Issues relevant to current geotectonic models for SW Scandinavia,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Bamble Sector, are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e review.  相似文献   
812.
An account is given of a Geologists’ Association meeting in the Isle of Purbeck held on 28th–30th September 2012 and the stratigraphy and structures of the rocks examined during the weekend are described. Uppermost Jurassic Stage nomenclature and recent changes to stratigraphical nomenclature in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Kimmeridge Clay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nclusion reached that the long-established divisions (Members) of this Formation are both readily recognisable and have nomenclatorial priority. The recent change to the position of Pallasioides-Rotunda zonal boundary ignores the ammonite fauna and is inappropriate. For the Lulworth district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uppermost Jurassic (Portlandian) through Lower and Upper Cretaceous formations are described and their associated structures discussed. The coastal evolution of the Lulworth coast i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13.
南非主要金矿集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是世界上金矿石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其金矿床主要产于东北部地区,主要有三种类型:1赋存于兰德盆地砾岩型建造中的"兰德"砾岩型金矿床,2产在绿岩带中的绿岩带型金矿床,和3主要与白云岩有关的白云岩型金矿床,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兰德"砾岩型金矿床通常品位高,开采规模最大,目前采矿的深度最大,是南非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其矿床成因长期以来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砂矿模式和热液模式,就目前资料来看笔者等认为其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矿化阶段;绿岩带型金矿床则以巴伯顿地区为代表,矿床具有规模大、易开采等特征,因此在南非金矿床开采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矿床主要赋存于石英脉或剪切带中,矿床成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火山成矿模式、转换滑脱构造模式和构造交叉模式。  相似文献   
814.
南海西部陆坡海域海底广泛发育麻坑,其规模和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属罕见,但关于它们目前的活动特征尚不清楚。通过对西沙隆起西南部麻坑区采集的两根沉积柱样孔隙水SO^2–4、K^+、Mg^2+、Ca^2+、Sr^2+以及溶解有机碳(DIC)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的研究,揭示麻坑内与硫酸根消耗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推断麻坑目前的活动状况。采集于麻坑外的C9柱样SO^2–4浓度变化整体呈向下凹的形态降低,减少的硫酸根是被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消耗。采集于麻坑内的C14柱样SO^2–4浓度梯度呈现明显的三段式变化,0.00-0.66 m内SO2–4浓度变化主要受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控制,0.66-3.70 m受有机质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缺氧氧化共同控制,3.70 m以下部分主要受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影响。根据C14柱样3.7 m以下孔隙水硫酸根浓度梯度计算的硫酸根-甲烷交接带(SMI)约在14.3 m处,甲烷向上扩散的通量约为0.0144 mol/(m^2·a)。此外,2个柱样沉积物孔隙水的Ca^2+浓度均随深度明显降低,而Mg2+浓度略微降低,主要与自生碳酸盐矿物沉淀有关。C14的Mg/Ca和Sr/Ca随深度变化指示该柱样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矿物主要为高镁方解石。2个柱样的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目前研究区麻坑活动不活跃, C14麻坑中含甲烷流体发生微弱渗漏,可能处于麻坑活动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815.
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岩体位于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的近东西向碱性侵入岩带上,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钠闪石英碱长正长岩、霓石钠闪碱长花岗岩、黑云母碱长正长岩。全岩SiO2=68.97%~74.14%,Na2O+K2O=9.67%~11.19%,Al2O3=13.72%~15.26%,Fe2O3=0.18%~1.41%,FeO=0.91%~1.51%,CaO=0.35%~0.63%。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298×10-6~1286×10-6,平均706×10-6,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强烈的Eu负异常,呈“右倾海鸥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Zr+Nb+Ce+Y=936×10-6~3684×10-6,平均1813×10-6。为A1型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早二叠纪。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87.7~291.6Ma,平均289.8Ma,岩体形成后,在279.1~282Ma左右经历了后期热液流体的改造。锆石εHft)值为-6.3~9.0,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跨越古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岩浆平均温度832~839℃,形成于非造山的板内构造环境,且具高温、无水、低氧逸度的成岩特点。该岩体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816.
粤北大宝山矿区加里东期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粤北大宝山矿区一带出露一套与层状Fe-Cu-Pb-Zn矿化紧密共生的层状火成岩。层状火成岩产状与上覆页岩及大理岩和下伏碳质页岩基本一致。本文通过层状火成岩显微特征及锆石年龄探讨火成岩形成环境及时代。层状火成岩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发育条带状构造及流动构造。层状火成岩的斑晶主要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棱角明显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及黄铁矿等晶屑及少量岩屑组成,基质为火山熔浆凝结形成的全晶质矿物,主要由粒度极细的石英、钾长石、绢云母、白云母及少量黑云母等组成,石英和钾长石构成典型的霏细结构。层状火成岩含大量火山碎屑及具流动构造等现象表明其为火山碎屑熔岩类,主要为英安质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及角砾熔岩。大宝山矿区中部流纹质凝灰熔岩和东部丘坝一带英安质凝灰熔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436.4±4.1Ma,MSWD=0.94和434.1±4.4Ma,MSWD=1.9,是加里东期形成的。据大宝山矿区熔岩锆石U-Pb年龄,结合层状熔岩和灰岩及碳质页岩紧密共生及区域深大断裂构造活动特征,我们认为大宝山与层状矿化关系密切的层状火成岩为加里东期海相火山熔岩,粤北一带加里东期海相火山活动可能和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吴川-四会深大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17.
章健  陈培荣  陈卫锋 《铀矿地质》2014,(3):141-148,154
笔者选取了华南印支期大部分花岗岩体,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确定产铀花岗岩的指示性特征.对比结果显示,花岗岩的源区和成因类型不同,是导致其产铀能力不同的主要因素.华南印支期产铀花岗岩的主要特征是:成岩年龄为219~250Ma,成岩温度和氧逸度低,属于S型花岗岩,其经历同碰撞的构造背景,主要分布在华夏地块内.产铀花岗岩以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蚀变作用强,副矿物组合复杂.花岗岩中结晶分异作用强,SiO2、K2O和P2O5含量高,而Al2O3、TiO2、FeO、MgO和CaO含量低,Th/U值低.这些指示性标志是指导铀矿勘查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18.
江苏淤泥质潮滩剖面演变现场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政  靳闯  张长宽  李欢  辛沛 《水科学进展》2014,25(6):880-887
为探究江苏中部沿海双凸型剖面演变特性,在江苏盐城川东港南侧潮间带布设了10个水准观测站,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对该潮滩剖面演变过程开展了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该潮滩剖面呈现出双凸型特征,平均高、低潮位线附近的滩涂形成淤积率较高的地形凸点;潮间上带受潮流影响小,滩面高程相对稳定;平均高、低潮位之间的区域滩面高程季节性变化明显,总体呈现冲刷状态;潮间下带冲刷显著,滩面坡度增大.全剖面自岸向海呈现"稳定—淤积—稳定—淤积—冲刷"的双凸型剖面特征.  相似文献   
819.
孙枢 《地球科学进展》2014,29(3):317-321
回顾了2003年以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0年来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我国参加大洋钻探活动的战略和规划,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推动了我国深海科技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20.
吴晨辉  张争胜 《地理科学》2022,42(6):1055-1063
“遗产化”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社会过程。基于在海南省琼海、文昌两市的田野调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融合的研究路径,分析手抄南海航行路线指南《更路簿》“遗产化”路径和影响机制,以及交织在其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地方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他者”和海南渔民在《更路簿》“遗产化”过程中会产生相互作用,其作用力量强于“我者”;《更路簿》由渔民家庭内部相传的用于出海作业的“秘本”转为公共领域的具有主权物证价值的“文化遗产”,渔民被赋予了南海“发现者” “经营者”的身份标签;文物收集和文化活动推进了“遗产化”并使不同群体产生互动,“我者”可在“他者”开展的遗产工作中干预“他者”的遗产认知和行为方式;《更路簿》可转化为旅游资源,但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卖点”带动旅游业,居民在利用其带来的经济机会方面处于弱势;“遗产化”有助于《更路簿》记忆的复现和保存,但渔民的“个体记忆”被削弱,也使地方文化结构被重构;《更路簿》在琼海的植根性和“遗产化”效果强于文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