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08篇 |
免费 | 2576篇 |
国内免费 | 15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2篇 |
大气科学 | 1266篇 |
地球物理 | 1412篇 |
地质学 | 4434篇 |
海洋学 | 931篇 |
天文学 | 58篇 |
综合类 | 873篇 |
自然地理 | 9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55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257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300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356篇 |
2016年 | 332篇 |
2015年 | 332篇 |
2014年 | 425篇 |
2013年 | 401篇 |
2012年 | 491篇 |
2011年 | 509篇 |
2010年 | 470篇 |
2009年 | 453篇 |
2008年 | 429篇 |
2007年 | 492篇 |
2006年 | 464篇 |
2005年 | 395篇 |
2004年 | 335篇 |
2003年 | 307篇 |
2002年 | 277篇 |
2001年 | 303篇 |
2000年 | 225篇 |
1999年 | 240篇 |
1998年 | 192篇 |
1997年 | 186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32篇 |
1994年 | 120篇 |
1993年 | 125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31.
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中国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全球最新的地壳形变和造山运动的发展演化阶段。由于中国地处印度陆块、西伯利亚陆块与太平洋板块所围限的三角地带。是世界上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以及天然气极易散失,也难以保存的特点,因此,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特征是研究中国气藏形成和保存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因素。总结中国天然气的成藏历程,虽然各类盆地有所不同,但都有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的影响。上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对于中国天然气的成藏及分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促使一些盆地天然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散失,但总体上以促进成藏、聚集作用为主:①在西部盆岭之间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式的前陆型盆地,为形成大中型气田刨造了有利条件。并控制了盆地本部气藏的最终定型。②在中部的四川盆地形成了成排成带的背斜,是四川盆地气藏形成、定型的主要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体快速隆升及进一步西倾,促进了从靖边至乌审旗气田群天然气的进一步聚集。③在东部,上新世末期的渤海运动为以渤中拗陷为主体的渤海海域晚期成藏刨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在其他盆地也促进了二次生烃及次生气藏的形成;并形成了一批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气田。④在近海海域,既促进了有机成因气藏的形成,也促进了无机成因非烃气藏以及无机与有机成因天然气的混源,致使区内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气藏特征。总之,新近纪以来活跃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中国天然气以晚期、超晚期生烃成藏、定型为主的成藏模式,是研究中国气藏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质阶段。 相似文献
132.
贵州中部清镇、修文等地石炭系铝土矿底部的铁矿俗称为"清镇式铁矿",与黔中铝土矿共同赋存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之中。本文在实际勘探工作及通过勘探阶段在钻孔副样中采集的铁矿进行可选性试验基础上,以同类型的清镇市猫场铝土矿红花寨、白浪坝矿段铝土矿共生的铁矿为研究对象,指出该类型铁矿矿石自然类型为赤铁矿和褐铁矿;工业类型为需选铁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部分赤铁矿水化为针柱状褐铁矿;脉石矿物则以白云石和方解石为主。矿石中可供利用的主要元素是铁,造渣组分主要是硅、铝,其次为钙、镁等。试验结果表明,该矿采用一粗一精一扫的强磁选试验可获得铁精矿TFe含量55. 58%,回收率80. 11%的良好指标,精矿中各元素含量达到H55-Ⅰ类赤铁精矿质量要求,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采用推荐工艺处理该矿可获利。结论对黔中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勘查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3.
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突变早晚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逐候资料和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发生早晚对7月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流北跳时间与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正相关,急流中心西移时间则与7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正相关,与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异常负相关。急流北跳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及高纬贝加尔湖以东高压脊强度相关;而急流中心西移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伸展及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强度相关,在急流中心西移偏晚年,南亚高压西缩,贝加尔湖西南侧高压脊增强,南下至华北和河套地区冷空气偏强,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撤,冷暖空气在淮河流域交汇,使得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早年情况与偏晚年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34.
本文根据岩石孔隙中的天然气引起介电测井孔隙度减小和密度测井孔隙度增大的原理,建立了双密度重叠找气新方法,消除了岩性的影响,提高了测井找气的分辨率,增加了评价气层的直观性。该方法用于寻找陕甘宁盆地低孔隙白云岩气藏,获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在其它储层岩性气藏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5.
Two major faults, over 32 km long and 6.4 km apart, truncate or overprint most previous folds and faults as they trend more northerly than the previous N25°E to N40°E fold trends. The faults were imposed as the last event in a region undergoing sequential counter-clockwise generation of tectonic structures. The western Big Cove anticline has an early NW verging thrust fault that emplaces resistant rocks on its NW limb. A 16 km overprint by the Cove Fault is manifested as 30 small northeast striking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This suggests major left-lateral strike-slip separation on the Cove Fault, but steep, dip-slip separation also occurs.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Cove Fault passes from SE dipping beds within the Big Cove anticline, to the vertical beds of the NW limb. Then it crosses four extended, separated, Tuscarora blocks along the ridge, brings Cambro-Ordovician carbonates against Devonian beds, and initiates the zone of overprinted right-lateral faults. Finally, it deflects the Lat 40°N fault zone as it crosses to the next major anticline to the northwest. To the east, the major Path Valley Fault rotates and overprints the earlier Carrick Valley thrust. The Path Valley Fault and Cove Fault may be Mesozoic in age, based upon fault fabrics and overprinting on the east–west Lat 40°N faults. 相似文献
136.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临淄分局为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实现科技管矿,研制开发了矿山三维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人工井下巡查的不利局面,以"自动化"监管取代人工监管,消除了监管死角,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大了执法力度,为全区矿政管理的科学规范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7.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入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8.
TheprincipleofcoupledstresreleasemodelanditsapplicationJIELIU1)(刘杰)DAVIDVEREJONES2)LIMA1)(马丽)YAOLINSHI3)(石耀林)JIANCANGZHUA... 相似文献
139.
140.
詹庆明;周亚伦;杨石琳 《测绘地理信息》2023,48(5):136-143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国家重点城市群之一,承担着中部崛起和连通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重任。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一体化的作用,而铁路作为区域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与城市群发展有密切联系。利用GIS等数据分析平台,通过研究2009年和2019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交通网络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时序发展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发现:①铁路干线具有显著的廊道效应,2019年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3个省会城市的交通联系强度高,省内其他核心城市构成次级节点,其他城市成为三、四级节点;②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发展以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为核心,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呈现“洼地式”分布;③长江中游城市群耦合协调度从多峰结构向单峰结构转化,并且有向中等耦合协调和低等耦合协调集中的趋势。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从南向北持续减弱、从西向东先升高后下降的特征,并且在各省份内形成了三级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