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1032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2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陈敏 《地质论评》1995,41(6):571-576
本文根据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基底黄土的粘土矿物组成的微结构及其在分级荷载下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论述了排土场基底黄土内弱层的形成机理,提出弱层是在上覆排土压力下由于黄土的微结构变化而形成的演化弱层。并指出弱层的形成是导致排土场失稳滑坡的主要控制因素,这种弱层在新排土场设计时期并不存在,极具隐蔽性,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在排土增至一定高度后,弱层的形成对排土场稳定性的影响,否则必将会存在重大滑坡隐患。  相似文献   
82.
豫西东部堆积了第四纪不同时期的风成黄土及冲积、冲洪积黄土状土,全新统黄土、上更新统黄土具有湿陷性,为弱—中等湿陷。中更新统黄土一般不具有湿陷性。黄土的微观结构与土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关系密切,全新统黄土颗粒间为开放或次开放式架空结构,具有较高的湿陷性,上更新统黄土接近接触式胶结,存在粒间架空孔隙,潜在弱—中等湿陷性;中更新统黄土为不等粒基底胶结结构,存在骨架接触式孔隙,一般不具有湿陷性;同时,黄土的渗透性又具有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长岛沉积物采样和磁性测试,分析和讨论了长岛黄土沉积物的磁性特征:该剖面磁性矿物的含量并不是很高,且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磁性矿物的粒度主要以细粒为主,亚铁磁性矿物的变化在沉积物磁性变化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沉积物磁性特征和碳酸盐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和碳酸盐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明显表现出4个阶段的主要变化,对应了暖湿和冷干的气候旋回.根据沉积物的磁化率与古气候环境的内在联系,结合碳酸盐含量变化情况,对该地区风成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及环境演变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4.
西安地区黄土含水率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芹选  赵景波 《现代地质》2002,16(4):435-438
通过对西安地区黄土剖面的野外观察、颗粒分析和含水率的测定 ,系统地研究了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特点 ,初步认识到在同一黄土剖面上 ,黄土含水率从上到下呈波动变化 ,其峰值位于古土壤层内 ,而波谷处于黄土层内 ,并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在具有结核层的黄土层中 ,其含水率从上部到下部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趋势 ,其峰值位于结核层之上 ,CaCO3 结核层具有隔水作用 ;在古土壤层中 ,从上向下 ,其含水率呈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规律 ,其峰值出现在古土壤的中、下部位 ,即粘土化最强的部位。土壤质地是决定含水率大小的重要因素 ,在包气带中 ,黄土含水率的变化与粘土颗粒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5.
饱和黄土孔压增长模式与液化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室内饱和原状黄土液化试验研究,探讨了孔压增长规律,并从微观结构角度研究了黄土液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未湿陷饱和黄土结构是一种介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介稳结构遭到破坏,塌发和剪缩共同作用造成黄土较大的收缩体积应变并引起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提出的修正A型曲线方程可以用来拟合孔压曲线,拟合参数β隐含了动应力的大小对孔压增长的贡献,而体应变v则反映了湿陷分量对孔压的影响,两者不同组合决定曲线形态丰满程度。液体机理较为合理地解释了塔吉克和海原黄土在近乎平坦的缓坡上形成的泥流。  相似文献   
86.
针对爆扩成腔稳定性差、渗水率高及遇水坍塌等问题,采用注浆抽浆法对爆炸空腔进行了支护,并进行防渗小型实验研究。确定了注浆临界水灰比为0.8:1,分别对重力注浆、压力注浆以及压力注浆加防水剂和无支护的4个空腔进行了支护对比实验。实验表明:重力注浆不足以达到要求,压力注浆是一种解决支护和防渗较为可行的方法,加入防水剂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7.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问题;2)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1)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PHYSIO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REGIONAL ECOSYSTEM ASSESMENT).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但关键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挑战.  相似文献   
88.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几年来王家沟流域不同种类和不同年份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特征 ,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支持下 ,利用基于土壤侵蚀条件下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 ,从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地膜覆盖、施肥、梯田等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 (大气降水 )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9.
首先对桩的荷载传递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工程实测资料的研究,发现西安饱和黄土地基中旋挖钻孔灌注桩桩侧摩阻力传递函数符合双曲线规律,并探讨了双曲线模型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一工程实例证明利用荷载传递函数法,根据土质参数来计算单桩Q?s曲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
We have compiled 19 records from marine carbonate cores in which the Matuyama-Brunhes boundary (MBB) has been reasonably well constrained within the astronomically forced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using oxygen isotopes. By correlation of the δ18O data to a timescale based on astronomical forcing, we estimate astronomical ages for each of the MBB horizons. In all but one record the MBB occurs within Stage 19.

Most magnetostratigraphic sections in Asian Loess place the MBB within a loess interval. Since loess deposition is presum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glacial intervals, loess horizons should correspond to even-numbered oxygen isotope stages. A glacial age for the MBB is at odds with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which firmly place the MBB within interglacial Stage 19. Inconsistency among the many loess sections and between the loess and the marine records suggests that the magnetic interpretation of loess sections may be more complicated than hitherto supposed.

The mean of the Stage 19 age estimates for the MBB is 777.9 ± 1.8 (N = 18). Inclusion of the single Stage 20 age results in a mean of 778.8 ± 2.5 (N = 19). The astronomical age estimate of the MBB compares favorably with an (unweighted) mean of 778.2 ± 3.5 (N = 10) from a compilation of 40Ar/39Ar results of transitional lava flows. Combining the two independent data sets yields a grand mean of 778.0 ± 1.7 (N = 28).

The new compilation shows virtually no trend in placement of the MBB within isotope Stage 19 as a function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 We interpret this to mean that the average depth of remanence acquisition is within a few centimeters of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eparating the cores into two geographic regions (an Indo-Pacific-Caribbean [IPC] Group and an Atlantic Group)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on of the mid-point of the reversal with respect to the astronomical time scale. The data presented here suggest a difference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This observation could be caused by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in sedimentation rate within the interval of interest,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remanence acquisition, or by genuine differences in the timing of the directional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