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3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临界起沙阈值的范围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界起沙阈值可表征地表土壤的可蚀性,是风蚀起沙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基于微气象学方法,将沙尘浓度和垂直沙尘通量均开始增加且至少持续0.5 h所对应的摩擦速度(或风速)确定为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或临界起沙风速Ut)。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地区2010-2013年春季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沙尘天气过程(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起沙阶段沙尘浓度和垂直沙尘通量随摩擦速度的演变特征,精细确定了该地区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和临界起沙风速(Ut)的范围分别为0.45±0.20和6.5±3.0 m/s,同时讨论了不同起沙判据对确定临界起沙阈值产生的影响。相比而言,采用的起沙判据尽可能地排除了沙尘输送和沉降过程的影响,适用于不同的沙尘天气类型,使沙尘粒子进入大气的起沙结果更趋于合理,其结果可为建立统一、合理的起沙判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基于RS与GIS的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2000年ETM+影像、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对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总体呈逆转的趋势,且从严重沙漠化土地向轻度沙漠化土地逐级逆转,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31 762.11 km2减少到2010年的30 198.87 km2,净减少量1 563.24 km2,减少速率为156.32 km2·a-1。从沙漠化类型来看,除轻度沙漠化土地增加外,其他类型沙漠化土地面积均明显下降;②2000-2010年沙漠化土地持续逆转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治理强度较大的奈曼旗、库伦旗和扎鲁特旗;③严重沙漠化土地比较稳定,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空间迁移比较明显,2000-2010年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3.65 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南移动19.31 km。  相似文献   
73.
张铜会  赵学勇 《中国沙漠》1999,19(Z1):124-126
对沙地玉米进行不同施肥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在沙地增加施肥量特别是N肥可显著增加玉米的产量,增幅达14.2%~73.8%,而增施P肥则对产量增加不显著;玉米产量与施肥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27;同时随着沙地玉米产量的增加,其水分利用率也明显提高,增幅达13.5%~70.8%。  相似文献   
74.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松嫩沙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的县,他拉哈镇是该县沙漠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土地沙漠化分布在全镇各村屯,面积为109.91 km2,占全镇土地总面积22.95%,主要为轻度和中度沙漠化类型。在沙地的沙丘中普遍发育1~2层古土壤层,经14C测年为(4 197±383)a BP~(7 463±143)a BP。经孢粉分析,草本植物花粉较多,乔、灌木植物花粉较少,古土壤层属全新世大暖期时期形成。沙地沙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原因。对中度沙漠化土地(包括沙丘地)一般采取疏林、灌、草治理模式;对轻度沙漠化土地(含沙平地)采取林、果、药(草)、杂(小杂粮)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5.
The sandcrab Emerita analoga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habiting sandy beaches along the Pacific coast of the American continent. In our study, 10 sandy beaches were sampled seasonally from 2006 to 2011, including coastal planktonic sampling from 2006 to 2008. Two major population cores were detected, the first on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second in the area immediately to the south of the Itata River mouth. Zoeal stages were found along the entire coastal zone. Highest densities and recruitment were found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of each year. PLS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source–sink habitat proxie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morphodynamic parameters; while beach slope and total organic matter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the source–sink hypothesis, finding higher densities of adults, recruits and cohort recurrence on open coast beaches with milder physical dynamics. Furthermore, a hypoxic event and a mega-earthquake/tsunami negatively affected recruitment at the inter-annual scale.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0mm、50mm、100mm和150mm灌水量处理下的4种植物生长状况观测,50mm处理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灌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来实现的;五星蒿与鸡眼草一样,在适宜的土壤温度时,其生长速率大小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较密切,虫实和猪毛菜的快速生长期都在前期,后期的灌水对他们生物量的形成没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77.

腾格里沙漠地处东亚夏季风现代影响区的西北边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东亚沙尘暴多发中心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较明确地支持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该区沙漠化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文章基于石英矿物的光释光测年技术,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部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年代,结合已有研究结果,重建了该区风沙堆积历史,获得如下认识:1)腾格里沙漠末次冰盛期以来的风沙堆积主要集中在16~10 ka及约1.5 ka以来两个时段;2)腾格里地区16~10 ka的风沙堆积发生在区域由干变湿的时段,而7.3 ka、5.1 ka和3.8~3.3 ka的风沙堆积发生于区域湿度较高背景下的干旱时段。由于这些时段的气候环境有利于风沙的堆积与固定而不利于风沙的产生,因而推断16.0~3.3 ka时段腾格里地区的风沙主要来自上风向地区的输入;3)腾格里大面积地区的沙丘/沙山堆积于最近0.37 ka以来降水较少的时段,略晚于区域高强度的人类工程活动,表明现今可见的沙丘/沙山地貌景观的形成是人类高强度工程活动触发、就地起沙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被盖度为20%~25%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为外缘边界(绿洲与流动沙漠之间)的荒漠地带。过渡带的内缘边界为绿洲外缘的人工防护体系,包括防风阻沙林带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过渡带形成是因为从绿洲到外部荒漠存在水热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导致植被、土壤、地貌等综合景观展现出过渡特征,其组成与结构模式为:由绿洲向沙漠方向,稀疏灌木林(或边缘防护林体系)地-缓起伏灌草沉沙地-起伏灌丛沙堆和高起伏灌丛沙堆地。过渡带是乡土动植物重要的保留与保护地,是绿洲与沙漠间能流物流输送交换的缓冲带、绿洲的天然生态屏障,对地貌、土壤以及植被具有保护功能,且具有重要的固碳作用。  相似文献   
79.
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性状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23  
通过对科尔沁沙质草地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基础土壤呼吸活性在各处理表层土壤的特征为:中牧后恢复草地>轻牧后恢复草地>无牧恢复草地>重牧后恢复草地;重牧后的恢复草地表层土壤较其它处理有较高的土壤容重和pH值以及较低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沙质草地的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活性在剖面中的分布为上高下低,主要富集于0~ 25cm表层,放牧对土壤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 75cm土层。重度放牧使沙质草地超出了其承载能力和承受干扰的阈限,土壤性状恶化,恢复力降低;而适度的放牧后恢复有利于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保持和提高。  相似文献   
80.
Quantltatively determining the sources of dune sand uis one of the problems necessarily and urgently to be solved in aeolian landforms and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granulometric data of sand materials from the Hulun Buir Sandy Land, the paper employs the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technique (SDA) for two groups to select the principal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 loose sediments. The extent of similarity between two statistical populations can be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by three fa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rincipal variables, Mahalanobis distance D^2 and confidence level α for F-test. Results reveal that: 1) Aeolian dune sand in the region mainly derives from Hailar Formation (Q3), while fluvial sand and palaeosol also supply partially source sand for dunes; and 2) in the vicinity of Cuogang Town and west of the broad valley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lar River, fluvial sand can naturally become principal supplier for dune s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