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500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850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164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亚洲两个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志萍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11,35(5):791-800
本文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主要从结构和水平传播包括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方面对南海和南亚两个季风区的30~60天振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季风区的大气季节内振荡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出现同相或反相的变化关系.两个季风区ISO在结构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点,在垂直结构上都...  相似文献   
872.
This article aims to report important findings on how the asymmetric riser and bilge keel arrangements affect the motion response and green water assessment by using a real FPSO conversion project. Recently, the authors have proposed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short-term and long-term green water prediction.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has been further extended to include the effect of truncated bilge keel by using Morrison elements. Numerical studies are conducted focusing on the effect induced by asymmetric riser arrangement and truncated bilge keels. Comparisons of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esults between different models indicate that the FPSO’s mo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symmetrically arranged appendages and attachments in a complicated way. The relative wave elevation is also affected by appendages and attachments, but not the same trend as the motion response. The effect of the asymmetric arrangement of risers and bilge keel on long-term relative wave elevation response has been captured by both traditional contour line approach and response-based analysis, but some discrepancy identified between the results from the two methods indicates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tour line approach.  相似文献   
873.
吴探诗 《北京测绘》2020,(4):547-550
GPS可见卫星数量不足使得观测方程抗差性下降,在城市环境下一般难以精确定位。文章通过GPS/UWB组合定位抑制GPS观测粗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升组合系统的定位性能。实验证明,组合系统较GPS单系统在观测值数量、RDOP值、浮点解精度、双差模糊度浮点解精度和固定解精度方面均得到大幅改善。文章认为,借助UWB优秀的测距性能有效地提高了GPS的生存能力,特别是在城市峡谷等GPS信号遮挡严重的环境下应加设一定数量的UWB基准站,保证用户定位的连续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874.
夏季期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活跃于孟加拉湾区域,并存在显著的向北传播。采用1979-2016年ERA-Interim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对典型ISO事件进行位相合成,揭示了夏季期间孟加拉湾湿静力能季节内变化的演变特征和控制机理。结果表明,ISO大气对流在向北传播期间伴随着显著的湿静力能累积(充电)和释放(放电)过程。其中,水汽主导的湿静力能水平平流是充电和放电的关键控制因素。水汽水平平流在对流层中高层和对流层低层的变异机理存在一定差异,在中高层主要取决于ISO扰动纬向风对低频水汽的纬向输送,在低层则主要取决于低频经向风对ISO扰动水汽的经向输送。  相似文献   
875.
孙凡  于非  司广成  潘俊 《海洋科学》2019,43(1):15-27
在1982—2016年,苏北浅滩及长江口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主要呈现出从南至北、从近岸至离岸升温趋势逐渐减小的特征,其中长江口附近海域升温速率最大。研究显示,苏北浅滩及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升温趋势主要与该海域经向热输送及长江平流热输送的增强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春季经向风速的增强导致该海域经向热输送的增加,而春季经向风速的年际及年代际变率又受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北极涛动的调控,其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与经向风速呈负相关,北极涛动指数与经向风速呈正相关,北极涛动指数的年际增加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的年际降低使得春季南风增强,进而南向的冷平流减弱,北向的热平流增强,使该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长期升温。在此过程中,净热通量对其升温过程起到抑制作用,而前冬海温主要是对春季海表面温度的年代际振荡产生重要影响,其主要体现为1982—1999年的升温及2000—2016年的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876.
凝集法发现,当鳖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血清与2-巯基乙醇-起孵育后,再与嗜水气单胞菌反应,无凝集现象,说明鳖免疫球蛋白对2-巯基乙醇敏感.用交叉免疫扩散法,发现鳖IgM与羊抗人IgM血清无沉淀反应,只与兔抗鳖IgM血清出现沉淀反应,而人IgM只与羊抗人IgM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不与兔抗鳖IgM血清反应,这些表明鳖IgM与人IgM之间无免疫同源性.用SDS-PAGE电泳检测到中华鳖免疫球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7×105,重链约为6.3×104,轻链约为2.2×104  相似文献   
877.
南极绕极波(ACW)是近10年来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征表现为一种海气耦合的年际信号在南大洋的明显东向传播。文中依据波动的基本原理,利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绕极波行波的平均波速、波数和角频率和印度洋驻波的表达形式,得出行波和驻波具有相同的角频率。针对绕极波纬圈传播的不连续现象,提出了南极绕极波是行波和驻波共存系统的新见解。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在南大洋的太平洋西侧发生SLP振动,与发生在太平洋中低纬度的过程有关;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存在传播的行波,行波在太平洋最强,到大西洋明显减弱;在印度洋SLP系统表现为局地变化,体现明显的驻波特征。三部分有共同的周期,表明三部分是统一的动力学系统,证实了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可以很好地表达南极绕极波的时空特性和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878.
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特性反映了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散射能力的影响。研究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对于评估气溶胶辐射强迫、了解气溶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的研究意义、监测方法、中外研究进展、参数化拟合和模型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中国在该领域开展的研究数量偏少,广泛开展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79.
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9,他引:43  
利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及其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东亚强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的影响显著,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多雨;东亚弱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减弱,10-20d低频振荡为主要的振荡周期,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低频振荡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中低频振荡传播规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中长期预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0.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与大气低频波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2004/2005年冬季中国出现了两次大范围寒潮过程,造成长时期的降温和严寒天气,从而改变了从1986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连续出现18个暖冬的局面。利用2004年10月1日~2005年3月31日中国740站逐日平均温度和NCEP/NCAR的逐日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分析了2004/2005冬季的强寒潮事件,并对寒潮爆发的周期、低频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寒潮爆发的可能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5年冬季两次主要强寒潮事件(12月22日~1月1日和2月14~21日)是在强10~20天低频振荡背景下发生的。在一次季节内低频振荡过程中,寒潮经历了高空形势相似的3个阶段,它们分别是乌拉尔东侧阻塞脊建立、阻塞脊下游横槽发展、横槽转竖与南支槽耦合重建东亚大槽最后导致寒潮爆发。进一步分析表明,乌拉尔东侧阻塞脊和里海高度脊是导致这两次寒潮的主要系统。研究还表明在寒潮爆发过程中,10~20天低频波动在40°N南北独立传播,南北波列耦合寒潮全面爆发;寒潮爆发后期低频波动引起我国东南部低空辐散异常、高空辐合异常,从而导致我国南部地区偏北风增强,使寒潮向南爆发程度和高空东亚急流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