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24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61.
EDTA对罗非鱼嗅觉的影响及其解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敏娟  陈荣 《台湾海峡》1998,17(4):462-467
将5种浓度的EDTA和9种含有不同比例的重金属离子、EDTA混合液分别灌注罗非鱼嗅囊,观测这些溶液中甲硫氨酸引起的嗅电图的影响,研究EDTA对重金属染毒钱瓣可行性和最佳配方,并探讨了其可能机理,结果如下:(1)EDTA对EOG有抑制和促进两方面影响。当浓度低于372mg/dm^3时,EDTA抑制EOG反应、浓度越低,抑制作用越明显。当浓度大于372mg/dm^3时,则促进EOG反应,浓度越高,促进  相似文献   
262.
山东近海牙鲆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1996年5月,1997年1月、12月和1998年4月在山东青荣成近海采集了131尾活牙鲆共710个生化样品,采用水平淀粉胶和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牙鲆的25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检测出LDH、MDH、MEP、IDHP、G3PDH、AK、CK、ACP、PGM、SDH、ADH、CAT、SOD、GDH和GPI等15处同工酶在牙鲆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胸鳍和肾脏等6种组织或器官听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263.
真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鲷PagrosomusmajorTemmincketSchlegel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昏摄食的特点。在晚上黑暗状态下,只有幼鱼表现出明显摄食,仔、稚鱼基本不摄食.这一结果为真鲷人工养殖提供给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4.
温度、光照、pH值对后棘藻生长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环境因子对富含 EPA (2 0∶ 5ω3)的海洋微藻后棘藻 (Ellipsoidion sp.) 70 - 0 1的生长速度、总脂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后棘藻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脂肪酸含量 ,总脂含量为 31~ 36 % ,主要脂肪酸为 14∶ 0、16∶ 0、16∶ 1、18∶ 1ω9、18∶ 1ω7、18∶ 2 ω6、2 0∶ 4 ω6、2 0∶ 5ω3。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15~ 30℃ ,2 5℃时生长速度最快。温度对总脂含量影响很小 ,但对EPA和 PUFA含量影响较大。在 2 5℃时有最大的 EPA和 PUFA含量。适宜光强为 10 8.75μmolm-2 s-1~ 2 4 4 .15μmolm-2 s-1,在 145.54μmolm-2 s-1时 EPA产率较大。在起始 p H6 .5~ 9范围内 ,p H8.5时有最大的生长速率和总脂含量 ,而 EPA和 PUFA在起始 p H7.5时最大 ,分别占脂肪酸的 18.77%和 2 3.38%。实验条件下后棘藻 EPA产率最大的条件为温度 2 5℃ ,光强 145.54μmolm-2 s-1,p H为 7.5~ 8.5。  相似文献   
265.
缢蛏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瑞  张云飞 《台湾海峡》2007,26(1):115-120
笔者对福建省闽江口、长乐市梅花镇海区滩涂的一种蛏进行研究,发现该种的壳长与壳高比、精子细胞形态、遗传基因(另做报道)等方面有别于缢蛏.新种的贝壳壳长与壳高比值较缢蛏大,生活水域的比重较缢蛏低.精子细胞核外缘呈瓣状,具8~9瓣,顶体长度约为缢蛏的1/3,为福建河口区缢蛏属一新种(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灯塔蛤科),定名为近江蛏.  相似文献   
266.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初步研究和探讨了磷、铁营养盐交互作用对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铁营养盐的交互作用(P×Fe)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得出隐藻合适生长铁浓度范围为50 nmol/L~1μmol/L,隐藻生长的培养液最优组合为10μmol/L磷浓度和100 nmol/L铁浓度。  相似文献   
267.
采用硅胶、凝胶等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理化常数及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研究了南海海绵Haliclona sp.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南海海绵Haliclona sp.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正十六烷基甘油醚(Cetyl ethers of glycerol,1)、正十二烷酸(Dodecanoic acid,2)、2'-脱氧腺苷(2'-deoxyadenosin,3)、尿苷(Uridine,4)、2'-脱氧尿苷(2'-deoxyuridine,5)、2'-脱氧胸苷(2'-deoxythymidine,6)、a-乙基葡萄糖苷(a-ethyl glucoside,7)、对羟基苯乙胺(Tyramine,8)、异戊胺(Isopentylamine,9).化合物4、5、7和9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68.
优质产油藻种是实现微藻油脂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蹄形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储藏性三酰甘油,但其是否具有微藻油脂开发潜力,目前仍然缺少系统的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暨南大学南湖的一株微藻进行鉴定,通过设置4种硝酸钠浓度(3.6、9.0、18.0和36.0 mmol/L),测定生物质浓度、总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光合效率等指标,评价该藻株的产油能力,并利用现有模型,计算生物柴油的质量参数。经鉴定该藻株为蹄形藻JNU-3201 (Kirchneriella sp. JNU-3201),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干重)均低于20%,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总脂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脂类是该藻的主要储能物质;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C18︰1)、棕榈酸(C16︰0)和亚油酸(C18︰2);该藻株的生长和油脂含量明显受氮素水平影响,在最低氮浓度条件下(3.6mmol/L),获得最高总脂含量(46.92%±1.52%,干重),在最高氮浓度条件下(36.0mmol/L),获得最高生物质浓度[(6.53±0.11)g/L],在18.0 mmol/L条件下,获得最高总脂产量[(2.43±0.06) g/L...  相似文献   
269.
武汉东湖甲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水华频繁爆发.近来,发现武汉东湖出现了一种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水华,该藻是广温性种,水华持续时间较长,最高细胞密度达2541.44×104 cells/L.研究了武汉东湖拟多甲藻水华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拟多甲藻密度和表层总磷、1.2 m处的总氮以及表层硝酸盐浓度成显著正相关,但是总磷、溶解性磷酸盐、总氮、磷酸盐以及氨氮浓度在形成明显水华前大幅度升高,水华消亡时,处于低谷.适合的光照条件,也是拟多甲藻水华形成的刺激因子之一.另外,从一些采样点浮游植物组成及分布来看,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华表观的严重程度.此外,还观察到了水华的消亡及其发生过程,水华消亡时,大量拟多甲藻下沉.分析认为,水华的发生是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0.
底栖蓝藻是一些底栖动物如介形虫的良好食物,在自然状态下呈丝状,但经室内培养后会形成很大的且难以分开的球形群体。本研究着眼于这种蓝藻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的光合效率的测定,运用同位素^14C方法和黑白瓶测氧法对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下它的光合效率和呼吸率进行对比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