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8篇
  免费   1122篇
  国内免费   1397篇
测绘学   853篇
大气科学   1699篇
地球物理   1295篇
地质学   2438篇
海洋学   690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497篇
自然地理   146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409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383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444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81.
沙丘移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丘移动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基本上已自成体系。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加之现象的复杂性,目前仍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没能彻底解决,至少还未达成共识,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从而影响了它的继续发展。本文在剖析沙丘移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浅析其未来研究思路。重点对沙丘移动的判定指标进行了讨论,指出了Lancaste(r1988)提出的指标表达式不能够直接应用于我国,必须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82.
内蒙古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取1971—2008年64次较强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过程,对其物理量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0hPa高空锋区的北退或断裂与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好的相关性;对流层中层的暖平流对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发展强盛起到关键作用,通常在暖高压系统的上游(西部、北部)维持暖平流时,暖高压系统将发展并维持强盛状态,当暖高压系统北部出现较强的冷平流时,暖高压系统将很快崩溃;500~850hPa厚度场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整层气柱冷暖性质,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发生的部位和区域;蒙古暖高压控制区中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对流层中低层维持暖心结构,由于整层气柱很暖,低层减压形成了近地层的热低压,具有干热的特征。最后总结了内蒙古高温酷暑的定量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83.
Fog collection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basin (Valencia region, Sp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ur different mountainous locations were selected in the Valencia region, East coast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for fog water collection studies. Data for 2004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an instrument ensemble consisting essentially of a passive cylindrical fog water collector, a raingauge, a wind direction and velocity sensor and a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robe. An approximate data reduction technique was also found for this specific ensemble to eliminate the simultaneous rain water component from the fog water measurements. Main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g water collection holds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this region, and especially for southern locations. Annual rates of fog water yield can be as high as 7.0 l/m2/day in the southern locations, in contrast to 2.0 l/m2/day collected at one site in a northern location. The highest summer fog water yield was 4.6 l/m2/day, a relatively large value. Except for the summer period, fog episodes delivering sizeable water volumes are inherently coupled to rainfall. Hourly frequencies of fog collection were also examined to show a distinct daily cycle in summer, denoting orographic fog 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Lastly, winds were analysed to resolve the most suitable directions for fog collector alignment.  相似文献   
984.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朱艳峰 《气象学报》2008,66(5):781-788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 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况和东西部热力差异的影响,改进了原有冬季风指数大多针对单一的冬季风环流成员及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反映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该指数为正值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对应着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和高空东亚大槽均偏强,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导致中国大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IEAWM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东亚冬季风在1985年之前偏强,1985年之后明显偏弱,这与1985年之后中国冬季变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roral oval pattern, i.e., location, size, shape, and intensity, and the auroral electrojet activity index (AE index)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ximal auroral intensity is elliptically distributed, and the lengths of semimajor and semiminor ax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AE. The intensity along the normal of the auroral oval can be satisfyingly described by a Gaussian distribution, and the maximum and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the Gaussian distribution ave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AE. Based on these statistical results,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formulas as a function of AE are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location, size, shape, and intensity of the auroral oval. These formulas are validated by the auroral images released by SWPC/NOAA.  相似文献   
986.
蚕豆生长发育的温度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云  曾艳  李万春  田燕  张秋声 《气象》2008,34(5):94-100
利用1971-2006年蚕豆单产统计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的方法,计算每年蚕豆气象产量,并以此划分丰、平、歉气候年景.以2001-2006年田间观测数据和生产实际为基础,确定蚕豆平均生长发育期,分析蚕豆生长与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蚕豆从播种到成熟的最适温度上限、最适温度下限、最适温度上限极值、最适温度下限极值、受害温度、死亡温度,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蚕豆生长期的其它气象因子,制定蚕豆生长季气象服务决策表,为规范化、数字化的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7.
江苏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俊  邱新法  曾燕  李梦洁 《气象》2008,34(9):89-96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一地表湿润指数Hf=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突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由于温度的升高苏北苏中地区均出现变干趋势,苏南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却没有呈现显著变湿趋势.江苏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  相似文献   
988.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亚洲东岸高压脊、印度低压均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源于西太平洋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均加强,这种环流形式有利于四川盆地西(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少);当高原夏季风偏强时,情况相反。IPM2弱(强)大(小)年与四川盆地西(东)部涝年环流背景相似,表明IPM2能够很好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989.
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期旱灾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普遍期后对干旱最敏感这一特点,分别在江西南昌、湖北荆州、湖南长沙3个试验站设计了孕穗普遍期后7d、10d、13d、16d和直至植株死亡5种干旱天数。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天数与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和-0.959。随着干旱天数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少,减产率上升。当干旱18d时,土壤湿度临界值为5.57%,植株死亡。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拟合干旱天数、土壤湿度、减产率三者之间的方程,分别以土壤湿度、减产率作为评价因子得出干旱灾害评价标准。经鉴定,自大田土壤上层无水开始干旱6~7d,晚稻受到轻度灾害;干旱8~11d,晚稻受中度灾害;干旱12d以上受重度灾害。  相似文献   
990.
重庆10 kV高压输电线路雷击火灾事故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2007年7月12日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粉末厂火灾事故,用力学性能分析和剩余磁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厂火灾发生处的10 kV高压输电线路进行鉴定,并结合雷电天气分析,得出该火灾事故是由雷击10 kV高压输电线路造成。该方法为在没有安装录波器和闪电计数器的情况下,判断输电线路故障是否由于雷击引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