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2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643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251篇
地球物理   599篇
地质学   1130篇
海洋学   243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50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We present a modified interferometry method based on local tangent‐phase analysis, which corrects the cross‐correlated data before summation. The approach makes it possible to synthesize virtual signals usually vanishing in the conventional seismic interferometry summation. For a given pair of receivers and a set of different source positions, a plurality of virtual traces is obtained at new stationary projected points located along the signal wavefronts passing through the real reference receiver. The position of the projected points is estimated by minimizing travel times using wavefront constraint and correlation‐signal tangent information. The method uses mixed processing, which is partially based on velocity‐model knowledge and on data‐based blind interferometry. The approach can be used for selected events, including reflections with different stationary conditions and projected points with respect to those of the direct arrivals, to extend the interferometry representation in seismic exploration data where conventional illumination coverage is not sufficient to obtain the stationary‐phase condition. We discuss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crosswell geometry with a velocity anomaly and a time lapse.  相似文献   
992.
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评价的GIS与ANN耦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本文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地学信息的各个子专题层图;然后采用以工程技术手段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特征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构建出地裂缝灾情非线性评价模型,榆次地裂缝灾害进行了非线性评价,为榆次城建、环保和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利用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与活化硅胶表面的羟基反应,制备了硅烷化硅胶,所得产物与壳聚糖反应合成了硅胶/壳聚糖复合吸附材料。通过红外光谱分析(IR),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测试了硅胶/壳聚糖复合材料对Zn^2+、Cd^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复合吸附材料对Zn^2+、Cd^2+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率为96.01%及90.65%。  相似文献   
994.
叶伟坤  孟庆山 《岩土力学》2007,28(Z1):549-552
裸洞隧道病害的产生主要是地下应力场在损伤、渗流、温度等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形成的,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耦合过程。从裸洞隧道开挖后的弹塑性应力场出发,使用Bui损伤模型与地下水渗流场组成的激励-反应耦合系统研究病害形成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裸洞隧道病害是损伤和渗流耦合强度因子在0.5左右时产生的,随着隧道围岩裂隙的扩展和损伤程度的加剧,围岩塑性区半径随水压力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加速隧道病害的产生,其结果为探明裸洞隧道病害形成机制研究、治理与防护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支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深入探究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关系与优化路径,有助于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本文以成德绵地区为例,基于政区位势模型、行政区经济模型和位序规模理论,定量识别2005—2018年政区位势与行政区经济的耦合与空间演变,并从体制机制改革、行政区划调整等角度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表明:① 成德绵地区政区位势和行政区经济分别经历了“沿交通线轴向扩散”和“中心极化-中部辐射递减-外围塌陷”的演化过程。② 根据政区位势位序规模相对于行政区经济位序规模的耦合关系,将政区耦合类型划分为位势靠前、区划适应型,位势靠前、区划约束型,位势落后、区划适应型,位势落后、区划约束型。③ 研究区耦合类型表现为“位序落后型收缩-区划适应型增加-位势靠前型主导”的演变特征,位势靠前、区划约束型占比最高(45.0%),市辖区和北部外围政区发展潜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三市交界处行政区经济约束相对较强。成德绵地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未来应结合不同政区类型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强政府间合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转变政府职能和审慎稳妥推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等方式,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96.
水力压裂是对低渗透油气田进行储层改造的重要技术,现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井壁上原有的裂缝会造成水力裂缝在近井筒区域发生转向,诱发提前脱砂、砂堵等现象,甚至导致压裂作业失败.本文以边界元方法、流体力学为理论依据,考虑了近井筒处裂缝的转向行为,建立了含裂缝的井壁起裂及水力裂缝扩展的流固耦合模型.研究发现:当压裂液黏度较小时,裂缝迅速转向至垂直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向;随着黏度的逐渐增大,井底注入压力不断升高,裂缝转向半径亦逐渐增大;压裂液排量对井壁裂缝延伸的影响和黏度对其的影响相似;井壁上原有裂缝的长度对井壁破裂压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其长度越长,井壁破裂压力越小;随着水平主应力差值的增大,裂缝的延伸路径会发生明显的转变,所需的延伸压力不断增大;井壁原有裂缝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间的夹角越小,所需的破裂压力及延伸压力也越小.  相似文献   
997.
以锦屏二级水电站 和 深埋大理岩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为基础,对不同围压下大理岩弹性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出其弹性模量随围压和内变量的变化显著,而泊松比随围压则变化不明显。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锦屏大理岩弹性模量与围压和内变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考虑弹性参数围压效应的大理岩弹塑性耦合模型,并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进行了数值实现,用于模拟分析大理岩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并将模拟结果与不考虑弹性参数围压效应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大理岩弹性参数围压效应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更吻合。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于提高深部工程围岩(特别是具有小变形破坏特性的硬脆性围岩)变形计算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应力比影响下的破裂角、闭锁角、摩擦系数及其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纹扩展和摩擦系数分属两个学科而鲜有联系,摩擦系数理论较少,主要依赖实验获得。在Griffith椭圆形裂纹基础上讨论摩擦面状裂纹力学模型,计算了单轴、三轴压应力情况下微裂纹扩展的期望方向及应力集中,那些方向偏离宏观破裂方向较大角度的裂纹因闭锁而无法延伸,应力比 越大,可扩展的微裂纹越向宏观裂纹面方向集中,随着围压 的增加,闭锁范围增大,实现了裂纹张性向剪性的转变。摩擦系数、方向集中度、应力比呈耦合关系,一方面,摩擦系数越大越利于微裂纹方向集中;另一方面微裂纹的方向集中导致了宏观裂纹面(裂缝)上凸起角度降低,进而减小摩擦系数。围压和裂纹扩展期的应力状况是影响摩擦系数的重要因素, 往往成为裂纹扩展的应力条件,凸起斜面摩擦系数越大,临界应力比越小。裂纹粗糙度(或分维数)对形成期的应力状况具有一定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999.
川西盆地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与松潘-甘孜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之间经历了盆岭耦合与盆山耦合两期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了结构复杂、多期演化的叠合盆地,其盆地性质、类型在不同地质时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川西盆地经历稳定克拉通海盆发展时期(震旦纪-中三叠世)、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发展时期(上三叠世须家河组一段-须家河组三段)、陆相坳陷盆地发展时期(须家河组四段-中侏罗纪世)、前陆盆地发展时期(晚侏罗世-现今),最终形成了4期单型盆地的有序叠置。  相似文献   
1000.
Feedback Mechanisms For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Surfac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wo kinds of feedback mechanisms in the coupling process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surface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One is a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which is effective in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processes through momentum flux exchange. In this mechanism,the ocean extracts momentum from the atmosphere as a forcing field to generate waves, which decelerates atmospheric motions, lessening the intensity of synoptic systems. The second is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which is effective in the thermal interaction processes through heat flux exchange. This is a mechanism that is effective in the transport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to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underlyingocean surface. As a result, the atmosphere obtains energy from the ocean, which intensifies atmospheric motions. For storm conditions typical of North Atlantic mid-latitudes, we consider these thermal and dynamical nteractions, the dominance of one over the other, and related implications for storm intens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