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5篇 |
免费 | 241篇 |
国内免费 | 4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篇 |
大气科学 | 111篇 |
地球物理 | 418篇 |
地质学 | 1092篇 |
海洋学 | 320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62篇 |
自然地理 | 2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114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胶东型金矿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成因机制,不同于国际已知金矿类型。为了深化认识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地质要素及成矿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半岛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构造活动和成矿特征及其构造背景,提出该区深部岩浆活动与地壳快速隆升及浅部变质核杂岩、张性断层、断陷盆地等伸展构造,共同控制了以Au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演化过程,谓之热隆-伸展成矿系统。阐明了晚中生代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元素变化规律,发现了金矿化蚀变带中的低Ba、Sr含量异常及早白垩世胶东地壳中金丰度的显著变化,揭示了壳幔物质混合和伟德山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贡献。认为这一成矿系统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后俯冲伸展环境,由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性质由富集向亏损转化,从而引起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地球化学元素重新调整,幔源含金流体与由重熔下地壳析出的壳源含金流体混合形成富金流体库,并产生贫金花岗岩。大规模岩浆活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上地壳伸展产生的断裂构造则为成矿元素聚集提供了良好空间。热隆-伸展成矿系统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重要的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2.
23.
对不同初始饱和度红砂岩冻融循环前后进行物理及力学试验研究,探讨初始饱和度对红砂岩冻融损伤的影响。本文设定红砂岩试样初始饱和度为20%、40%、60%、80%、100%,冻融次数设定为20次,对冻融前后试样分别测定质量、纵波波速以及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冻融后不同初始饱和度红砂岩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纵波波速降低、质量减小,但变化程度不同;2)随饱和度的增大,试样经冻融后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降低趋势,但只有饱和度大于60%时,降低趋势较明显。本文研究为寒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岩土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4.
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不同类型岩石中10种主量元素的测试能力验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28个不同类型岩石标样作外标,用玻璃熔片法制样,采用经验系数法进行基体校正,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不同类型岩石中硅铝钙镁等10种主量元素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被用于参与GeoPT分析测试能力验证,15年来分析了23个不同类型的岩石验证样品。经验证该方法对SiO_2、Al_2O_3、K_2O和CaO具有非常好的分析效果(所有测定结果的|Z|2);对于MgO、MnO、TiO_2和Na_2O四个元素,尽管各有一个样品的分析结果的|Z|2,这主要是样品与标样的基体差异较大造成了低含量样品测定结果超差,但依然可获得好的分析效果;当TFe_2O_31.0%,P_2O_5含量在0.08%~0.80%区间时,分析结果的|Z|2,满足分析期望。总体上所建立的XRF分析方法稳定,可满足应用地球化学实验室测试不同类型岩石中10种主量元素的分析期望。 相似文献
25.
Abdullah Al-Khanbashi Shihab W. Abdalla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4(6):1603-1625
This study reports on waterborne polymer emulsion systems that were used for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sandy soils. The first
emulsion used was a styrene-acrylic, copolymer emuls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were vinyl-acrylic, copolymer-based emulsions.
Specimens were prepared by adding different polymer emulsions to the sand and water in prescribed amoun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emulsion systems as sand stabilizers was estimated through measurement o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Measurements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ere conducted in a flexible membrane test apparatus.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or the three emulsions decreased at different rates, with an increase in polymer content up to 3 wt. (i.e.,
% by weight). Additional increase of polymer content did not introduc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at 5 wt.%, the three emulsions had essentially the same effect. Measurements made on dry cylindrical specimens disclosed remarkable
enhancement i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system.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the examined emulsions
increased with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polym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revealed that the reduction in the permeability
and the improv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ree dominant structural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onnecting
ties between the sand particles, the development of adhesion between neighboring sand particles in contact, and the covering
of the sand particles with a thin polymer film. 相似文献
26.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风蚀造成的直接生态后果是土地资源的退化。在春播前两次沙尘暴事件中,对科尔沁沙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的土壤风蚀量及土壤特性进行了野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在同一沙尘暴天气下,由于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的不同,土壤风蚀量存在着差异,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的风蚀量显著高于未垦草地、免耕农地和麻黄地;免耕农地则与未垦草地的风蚀量相差不大,风蚀危害较轻;麻黄地几乎不受风蚀侵害。新垦农地、翻耕农地、免耕农地、未垦草地、麻黄地两次观测的土壤风蚀量平均值依次为24.59、15.60、2.26、1.46和0.22 g/h.cm2。(2)基于土壤特性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结果表明,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 相似文献
27.
为了进一步丰富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植被护坡工程植物选择,推动区内植被护坡工程实用性和观赏性兼顾发展。该项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观赏地被植物马蔺为研究对象,以青海省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至东峡镇之间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植物分布特征和生长特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单根拉伸试验和重塑根-土复合体三轴压缩试验,定量评价了野生马蔺植株和根系生长特征、单根抗拉特性以及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马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洪积扇、坡积裙和河漫滩等地貌单元,立地条件包括上述地貌单元内的林下坡地、田间、道旁、湿地、荒地等;通过选取两处试验区开展调查可知,马蔺平均株高、冠幅和植株密度分别为75.22±11.40 cm、106.09±25.62 cm和1.51±0.55 株/m2;马蔺标准株根系分布深度可达50 cm,主要分布在0~30 cm深度范围内,根幅约40~50 cm;马蔺根径为0.20~0.70 mm,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平均值分别为7.94±2.91 N,46.30± 11.06 MPa和54.17%±17.08%,随着根径的增大,单根抗拉力和单根抗拉强度分别呈幂函数增大和幂函数降低关系,单根极限延伸率随着根径的增大呈逐渐增大变化趋势,但二者之间未表现出相对显著性的关系;马蔺根系对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增强作用,可分别显著增强0~30 cm和0~10 cm深度范围内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且对土体黏聚力的增强作用较为显著。该项研究成果对于选用观赏地被植物马蔺进行研究区坡面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的生态防护工作,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29.
Characterizing the propertie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solated by XAD and C-18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
介绍了平顶山矿区地质特征、钻孔护壁概况和5种不同体系泥浆的组成特点、配方及性能参数;对泥浆的密度与固相含量、粘度与流变特性、滤水特性及防涌防漏的主要技术性能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了各类泥浆的钻进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