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147篇
综合类   3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1.
养殖牙鲆卵巢发育及其调控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工厂化养殖雌性牙鲆的性腺发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验鱼体长范围为28~38cm,卵巢发育较迟缓,均处于Ⅱ期;实验中给予外源激素进行调控,结果发现单独注射LHRH—A2(25μg/kg体重)、hCG(1000IU/kg体重)和这两种激素的联合注射(LHRH—A2:12.5μg/kg体重,hCG:500IU/kg体重),均未能有效促进牙鲆性腺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92.
牙鲆发育中ALP基因表达图式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研究碱性磷酸酶(ALP)在牙鲆发育变态中的表达与功能,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牙鲆ALP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原肠期胚体中即可以检测到ALP的活性。出膜后,在头和背部的活性比较强,而身体的内脏区域,活性较低,卵黄中没有表现出酶活性。仔鱼进食后,ALP开始在消化道中大量的表达,特别是在胃肠道粘膜层。2.牙鲆ALPcDNA全长为1811bp,预测能编码47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采用RT-PCR的方法在牙鲆卵到出膜后5天的时候不能检测到ALP基因表达,到变态前的仔鱼体内开始表达。在成鱼胃、肝、鳃、皮肤、皮下肌肉、肾中均能检测到ALP的表达。3.变态前的仔鱼身体总ALP活力约为出膜时的卵中酶活力的4倍,在变态期酶活力变化不大,但是在变态后期上升明显。甲状腺素(T4)在变态中对酶活力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作为甲状腺素合成抑制剂,硫脲(Tu)能降低仔鱼体内酶活性。4.使用ALP的活性抑制剂左旋眯唑(TRM)处理的仔鱼消化功能和头部骨骼的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消化道内食物很少,消化道上皮层中ALP免疫显色反应减弱。头部骨骼中发现较多骨细胞死亡而只留下一些细胞碎片,超过95%的仔鱼不能完成右眼的移位就发生死亡,变态比对照组迟缓。5.定量PCR结果表明,变态中期ALP基因表达量只有初期的1/2,变态后期却明显上升到变态初期的2.5倍,T4和Tu处理对ALP基因表达产生影响的在中期和后期表现明显。中期T4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Tu组,变态后期T4组和Tu组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3.
牙鲆嗅上皮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显示: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嗅上皮的边缘为非感觉区,内侧为连续的感觉区,属嗅觉鱼类。非感觉区由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表皮细胞在游离面相互连接形成似指纹状的嵴的结构。感觉区由纤毛感觉细胞、微绒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94.
郑盛华  邱海源  王宪 《台湾海峡》2005,24(4):540-545
不同换水量、吸污后水中的溶解氧变化对工厂化养殖的成活率具有相当重要影响.本文对牙鲆工厂化养殖进行现场跟踪监测,在养殖水体换水率5~6倍/d,吸污次数在2次/d,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变化均在牙鲆生长正常范围内,其成活率高达80%以上,成功调控养殖水质,极大降低了工厂化养殖牙鲆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5.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96.
山东近海牙鲆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1996年5月,1997年1月、12月和1998年4月在山东青荣成近海采集了131尾活牙鲆共710个生化样品,采用水平淀粉胶和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牙鲆的25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检测出LDH、MDH、MEP、IDHP、G3PDH、AK、CK、ACP、PGM、SDH、ADH、CAT、SOD、GDH和GPI等15处同工酶在牙鲆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胸鳍和肾脏等6种组织或器官听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7.
报道了牙鲆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体表溃烂综合症的病理组织变化。该病的病原有盾纤类纤毛虫指状拟舟虫和致病菌兔莫拉氏菌。指状拟舟虫不仅寄生于牙鲆体表皮肤、鳍 ,亦可侵入腹腔、肾脏、肌肉、心脏甚至脑。兔莫拉氏菌大量寄生于心脏血液中 ,随血液循环至各组织器官 ,引起牙鲆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病变。指状拟舟虫和兔莫拉氏菌共同导致牙鲆死亡。  相似文献   
98.
褐牙鲆幼鱼 (体重 0 .71~ 4 .16 g;体长 4 .4 5~ 8.14cm)在 2 4℃下保持 5个摄食水平 (0~最大 )。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湿重、干重、蛋白质及能量的特定生长率与摄食水平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86 4 ,0 .8311,0 .80 16和 0 .8577(n=33,p<0 .0 5)。随摄食水平增加 ,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升高 ,平均总转化效率分别为 33.77%、33.89%和 33.0 3%。  相似文献   
99.
在硬骨鱼类的孵化过程中,卵膜(壳)的裂解是由孵化腺细胞分泌的孵化酶完成的。为了探索鲆鲽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分化及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高碘酸-雪夫染色反应(PAS)研究了P.olivaceus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分化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典型的孵化腺细胞于孵化前15小时出现,位于胚胎的前中部。孵化腺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均在孵化前达到最大值,而且,均位于胚胎头部和背部表面。一旦孵化结束,孵化腺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均急剧下降,并于孵化后13小时消化。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免疫荧光显微技术研究观察了牙鲆和大菱鲆正常二倍体受精卵从胚盘形成到4-细胞期微管骨架的动态变化过程,获得了一系列中心体、纺锤体及核的变化图像。牙鲆和大菱鲆正常发育的受精卵中微管骨架结构-纺锤体和中心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基本相似,纺锤体及微管的形态结构也基本相似,大部分受精卵的微管骨架结构随卵裂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相同培育温度下,大菱鲆受精卵的胚盘形成时间要比牙鲆受精卵的胚盘形成时间晚10min左右,这与解剖镜下现场观察的结果相一致。首次利用免疫荧光显微技术从分子细胞生物学角度对牙鲆和大菱鲆进行细胞学观察,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染色体操作提供分子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