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5篇
  免费   2164篇
  国内免费   2760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1530篇
地球物理   3523篇
地质学   2855篇
海洋学   4375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492篇
自然地理   620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99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545篇
  2018年   425篇
  2017年   418篇
  2016年   394篇
  2015年   473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604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596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726篇
  2006年   637篇
  2005年   573篇
  2004年   524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409篇
  2001年   352篇
  2000年   362篇
  1999年   319篇
  1998年   300篇
  1997年   239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The concept of planetary wave breaking (McIntyre andPalmer, 1983; 1984) is critically review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ave breaking signature is not unique to any particular dynamic event in the stratosphere. Theref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stratospheric transport events, such as wave breaking, group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events together. Better qualification of the wave breaking signature and a more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of planetary wave breaking must be presented if the concept is to be of significant utility in describing stratospheric tracer transport.  相似文献   
912.
本文从可压缩情况下的流体力学方程出发,采用多重尺度方法和W.K.B.方法,研究时空变化风场中声重波波包的演变过程。文中导出了声重波波长、相速、传播方向以及振幅的演变方程。结果表明,沿群路径上波长、相速和传播方向的变化取决于风场的时空变化以及风场与波的相对方位。此外,波振幅的演变方程还表明:在时空慢变风场中,声重波的波作用量具有守恒性,声重波波包能量增加伴随波频率增高,声重波波包能量减小伴随频率降低。能量变化的实质是,风场的时变性引起了波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13.
滇西实验场两次中强地震前后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嘉政  刘祖荫 《中国地震》1995,11(3):212-221
本文在地方震尾波散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1992年12月发生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永胜期纳地区的两次Ms5.4,5.1地震前后的序列地震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尾波Q^-1值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尾波衰减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小区域范围的非均匀性,在主震震中附近的近场区内,主震期间的β值是0.0076s^-1,相应的Qc^-1值是0.0056;余震期间的β值是0.0209s^-1,相  相似文献   
914.
黄河大柳树坝基岩体地震破坏后的密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岩体地震破坏后的弹性波测试,分析其波速的制约因素,采取相应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岩体密度的计算方法,并将其与平硐内壁裂隙统计计算出的岩体密度值做了比较,说明应用弹性波速计算岩体密度的精度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915.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相似文献   
916.
根据浙闽台站记录的台湾琉球近震资料,研究了该区Lg波的组成及各震相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该区Lg波由多个速度不同的波群组成,在Lg1和Lg2两种波中可以分出Lg′1、Lg″1;和Lg′2、Lg″2四种震相,不同震区各震相的记录特征明显不同,鲜明地反映出地壳结构由大陆型向海洋型过渡的特点。此外,还对波列中的未知震相、影响震相记录特征的其它因素,以及震相标注和Lg波走时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17.
吴宝国 《华南地震》1995,15(1):43-48
波动的图形仿真技术的正问题和反问题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这项技术在地震工程界应用得还非常少,本文简要介绍了作为波动图形仿真基础的计算机图形学和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以及常用方法,这些概念及方法有助于工程界人士方便地掌握绘制图形与制作动画的要领。  相似文献   
918.
圆弧型沉积盆地对平面SH波的散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波函数展开方法给出圆弧型沉积盆地对面SH波二维散射问题的封闭级数解答。利用外域Graf加法公式将解答归结为无穷代数方程组的求解。通过截断计算得到解答的数值结果,并通过连续条件的满足程度检验了截断计算的精度。将本文结果已有的近似解析解进行比较,指出了近似解答的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给出一些典型算例说明盆地深度比对地震动的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919.
1994年2月16日共和5.8级地震短临预报实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东  马文静 《地震》1995,(1):20-28
本文真实地再了1994年2月16日青海共和5.8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及对该地震的短临预报过程,同时系统地分析了前兆异常在时间,空间及种数上的分布特征。指出,在有一定前兆监测能力的地区,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一定的或成功的短临预报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920.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scalar and elastic wave equations has greatly aided geophysicists in modeling seismic wave fields in the complicated geologic structures containing hydrocarbons and hence increases the geologic interpretation.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offers a versatile approach to compute synthetic seismograms numerically for given subsurface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To avoid the spatial derivative of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nd density, elastodynamic equation (first-order hyperbolic equation) has been solved using the Lax-Wendroff scheme. A numerical finite-difference modeling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P-SV wave using the above solution. A line source with a time delay of 0.015s and dominant frequency of 120 Hz has been utilized in the simul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large values of the displacement vector in the source region,Alterman andKaral's method (1968) has been utiliz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onent synthetic seismograms have been computed for two different geological models with and without oil and gas bearing zones. It has been concluded from the response that a finite-difference technique not only yields the relative arrival times but also accounts for the variation in amplitude and phase according to the elastic impedance contrast across the interfaces.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o learn that in spit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is numerical method, the scheme has provided a valid response for the thin layer, high acoustic impedance contrast and the pinch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