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51.
何银春  梁越  曾斌丹 《热带地理》2019,39(5):749-758
为了解析群体间认同差异以及掌握群体认同的转变特性,首先从遗产认同的概念出发,从主客体的视角提出其操作化的定义,并构建了遗产认同的形成路径。随后在此理论框架下,以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为案例地进行理论演绎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运用话语分析法清洗资料。研究发现:1)老司城遗产认同的客体是遗产化进程中遗产本身被生产、被界定、被再利用以及被破坏等的产物。即中央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场所,是被认定的各级遗产,是解决居民生计和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工具,亦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2)老司城遗产认同的主体是遗产化进程中遗产附着群体对遗产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等方面。即政府和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眼中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带动当地发展的旅游资源;专家学者用以研究土司文化的重要考古点;居民眼中增强族群凝聚力且带来生活改善的历史遗留;游客用以收获新知和感受民族情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群体的遗产认同表现出了非均质性。3)老司城遗产认同客体和主体都具有转变性,这是由在遗产化过程中遗产本身的功能以及遗产附着群体对遗产的不同利用所决定的。因此,根据遗产化进程制定相应的遗产发展战略,引导不同群体形成积极认同,正确展示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利用、遗产地治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砂岩型铀矿是近年铀矿床勘探的主要类型.绥化-双城地区初步勘探表明,该区嫩江组有铀富集现象.对研究区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特征分析,认为该区埋藏<500m的砂体主要发育于水退体系域嫩三段;嫩三段沉积期,总体为东部物源供给,以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为主,其砂体主要分布于卫星镇-通江镇地区的三角洲前缘带.综合其地质构造、铀源、古气候、水文地质和砂体发育条件分析,认为卫星镇-通江镇一带的嫩三段是本区铀矿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53.
新加坡"港-城"关系转型的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港区的“港-城”关系仍处于初级互动阶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转型需求。本文在比较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认为新加坡的“港-城”关系深具借鉴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新加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新加坡的“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提炼出了新加坡“港-城”空间关系转型的关键要点.抽象出了新加坡“港-城”职能关系转型的概念框架。通过对比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国内港区与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港-城”关系.发现二者的转型背景和发展挑战高度相似。本文结合国内港区的“港-城”关系现状,在借鉴新加坡“港-城”关系转型的基础上,从“港-城”建设、人口发展、生态宜居等方面提出了重构方案。  相似文献   
154.
安徽省南部地区城安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东段江南隆起带内,是燕山期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代表性岩体之一。1∶50 000“城安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发现该岩体为一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构成了皖南地区岩石类型复杂的独立复式岩体,它是探讨该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形成过程的“窗口”,前人对该岩体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其研究,可为深入探讨皖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岩浆物质来源提供年代学以及矿物学方面制约和实物佐证。运用锆石U-Pb年代学(LA-ICP-MS)和电子探针(EPMA)方法,精确测定城安岩体主体岩性(花岗闪长岩中核部年龄和成岩年龄)。通过对岩石中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含量的分析,讨论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岩石成因。结果表明:城安岩体中花岗闪长岩核部年龄可分为两组,818~740 Ma和222~204 Ma,分属新元古代拉伸纪—成冰纪和中生代晚三叠世,前者对应前寒武纪罗迪尼亚大陆裂解事件,后者推测可能与大别造山带折返过程相关。岩体成岩年龄为151.0±2.8 Ma (MSWD = 0.91),表明岩浆结晶冷却年龄在晚侏罗世。城安岩体为Ⅰ型花岗岩,形成的温度在680±55 ℃,压力范围在0.21~0.30 GPa,深度在6.93~9.90 km。该岩体形成机制主要为地壳物质部分融熔。  相似文献   
155.
问讯桃渚     
正"怀古何须游赤壁,御侮谁不忆桃渚"。当代邑人张崇文将军的对联点出了桃渚魂魄。桃渚城是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前,浙江沿海的37个卫所之一,是扼守着进入台州府城通道的关隘要塞,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倭古城,我国海防史上基本完好的军事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渚城是一张临海历史文化的金名片,问讯桃渚也无疑必须首先问讯这座英雄城。  相似文献   
156.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及政策应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054-2067
人口迁移流动形式是构成人口迁移流动特征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中国进入人口城镇化中后期后,准确判断和把握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论文基于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考察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进程和特点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已发生转变,并突出表现为人口回流现象不断增多、省际和省内人口迁移流动此消彼长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城流动显著增加,人口的城-城间流动将渐成常态化;流动人口户籍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其城乡两栖生计的重心向城镇转移;住房驱动下的流动人口就地、异地城镇化渐成趋势等。同时,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人口回流推动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不足;城—城流动向东部少数省市聚集的态势明显;以户籍城镇化主导的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面临多重障碍等问题与挑战。最后,从流动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构建、城市治理方式转变、中西部小城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7.
扬子古板块构造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璋 《广西地质》1995,8(4):3-13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华南坳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  相似文献   
158.
梁王城遗址地层孢粉、质量磁化率、粒度和Rb/Sr等多环境替代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在大汶口文化产生之前是冷湿的气候环境,大汶口文化时期气候与环境条件好转,略显温暖湿润,但也有较大的波动。西周文化时期,气候整体上较温暖湿润。但在中期出现冷干事件,之后又变暖湿,到晚期又转为冷干,体现出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战国时期,较西周时期气候适宜。前半期较暖湿,后期较冷干,但总的看来,气候属于人类适宜期。北朝时期,早期较暖湿,人类栽培作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晚期转凉干,有显著的冷干事件。宋朝时期总体看气候环境较适宜,但气候异常事件较多。明清时期孢粉浓度整体较高,但中期较低,木本百分含量也增加,体现出较好的气候条件,但也有波动。孢粉数据显示在本遗址地层中,人类大规模栽培植物可能是从西周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9.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 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0.
冀北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的时代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刘健赵越  柳小明 《岩石学报》2006,22(11):2617-2630
随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代表燕山期大规模火山喷发的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的年代学数据得到迅速积累。本文在结合前人对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 U-Pb 同位素定年工作的基础上,对取自冀北承德盆地兴隆山附近髫髻山组火山岩顶、底样品的锆石进行 U-Pb LA-ICP-MS 定年,试图进一步限定该地区髫髻山期火山岩起始和结束的时代。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定年结果表明,其顶部晶屑凝灰岩时代为153±1Ma(2σ),底部粗安岩时代为156±3Ma(2σ)。两者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该地区髫髻山组火山岩喷发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时代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初步限定的底部年龄和顶部年龄分别为158±1Ma、153±1Ma。其形成时代在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后城组)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的界线年龄为153±1Ma,这是第一次获得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界线年龄。土城子组顶部的时限确定在134±2~136±2Ma 之间。其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而髫髻山组火山岩之下的九龙山组的时代可能亦为晚侏罗世。区域张家口组的底部时代限定在134±2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