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74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20篇
地质学   1888篇
海洋学   18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11.
刘育昌 《中国沙漠》1995,15(4):414-418
调控2年生苹果树灌水次数、时期和土壤管理试验,使7月下旬100cm上层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左右,促进幼树根系向下生长、新梢适时停止生长、提早进入休眠准备;10月上旬冬灌,下旬耕翻土壤、提高地温和降低冻土厚度,下旬耕翻土壤、提高地温和降低冻土厚度,使苹果幼树正常越冬率由对照的52.4%提高到97.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2.
傅碧宏 《沉积学报》1995,13(4):153-160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各组岩石的光谱特征分析,选择了TM3/1(Y)2/3(M)7/5(C)减色比值合成影像对研究区岩石地层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划分出O12、O22、O32、S11和S21等5个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它们与研究区的岩性组一致,但其精度高于研究区1:20万地质图。通过影像岩石地层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西部皮羌断裂以西在中奥陶世几乎未接受沉积,皮羌断裂以东出现了坎岭组,再往东至研究区东部,中奥陶统沉积较全;早志留世早期研究区西部沉积了海相红层,往研究区东部则相变为海相绿色地层。尤其是通过TM比值图像的分析,发现前人认为分布很局限,但具有很大生油潜力的印干组在研究区分布范围较广,并推断其沉积中心位于与研究区相邻的塔北隆起和北部坳陷一带。这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评价和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并表明TM遥感数据的应用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种很有潜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3.
软流圈     
大多数金属矿床的形成直接或间接与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不同的深度产生,因而带来不同的有用矿物组合。例如,金、银、锡、铜、金刚石、铂族元素等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成因的岩浆有关。有岩浆熔融体产于其中的那一个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里发生的过程控制着全球的构造现象、岩浆现象和变质现象。本文用各种方法证实了软流圈的存在。根据最新的观点,软流圈是低粘滞度、低速度、低密度、低质量因数、高塑性、高流动性、高电导性和高地震波能吸收性的一个层。这些特性的异常习性是由于100-300公里深处地幔温度与地幔物质熔化温度互相接近所致。软流圈虽然在全球各地都有记录,但其分布极不均匀。在老构造(如加拿大地盾、波罗的地盾和北美地台)之下,软流圈表现微弱,或者完全缺失。在加拿大地盾和波罗的地盾之下,软流圈厚约加公里。但在现代构造活动区(如贝加尔裂谷带、亚洲-太平洋活动边缘、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之下,软流圈发育良好,厚约100—200公里。 从贝加尔湖到太平洋的地区是软流圈构造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这里软流圈顶部的深度从,10—20变化到200公里,厚度则达200—400公里。软流圈顶部的最小深度和软流圈的最大厚度见于贝加尔裂谷带和亚洲-太平洋活动边缘。这两处是现代构造活动区。介于其间的地区由?  相似文献   
114.
金银丰度的高低不是控制金银矿化的决定性因素。有利于金矿化的因素包括:较高的金银丰度;全银的几何平均值与算术平均值比较;金分布及银分布均为多峰偏态,对数分布为正态-正偏;易释放金比例高;地层中金银形成的元素组合同区域金银矿床的矿化元素组合接近。  相似文献   
115.
华北地台南缘燕山期花岗斑岩类小岩体形成于大陆板内环境,它具有类似岛弧—活动大陆边缘钙碱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分在空间上呈现极性特征。本文探讨了这种成分极性与中、新生代俯冲带花岗岩类的可比性,并根据锶、钕同位素资料揭示成岩物质的可能来源及造成成分空间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6.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期大陆边缘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就是与南北大陆的碰撞和古大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关系密切。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使中生代的构造发生强烈变形变位改造。  相似文献   
117.
Kyoko  Okino Yukihiro  Kato 《Island Arc》1995,4(3):182-198
Abstract The Nankai Trough, off southwest Japan, is one of the best sites for the study of ge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of a clastic accretionary prism. A recent multibeam survey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Nankai accretionary prism has revealed a large variation of the topography along the trough axis. Analysis of the bathymetric data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prism deformational features of different scales, such as depressions, embayment structures and cusps. These structures are the results of slope instability caused by basement relief of subducted oceanic plate. Unstable slopes recover by new accre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low angle thrust. Small-scale deformation due to the subduction of a small isolated seamount is then adjusted to the regional trend. By contrast, a 30 km indentation of the wedge observ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ankai Trough, the Tenryu Cusp, has seemed to retain its geometry. The subducted Philippine Sea plate has deformed greatly near the eastern end of the Nankai Trough, because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zu-Ogasawara (Bonin) arc and central Japan. Therefore, the indentation may be the result of the continuous subduction of a basement high, such as the Zenisu Ridge, which has been formed under north-south compression due to the arc-arc collision.  相似文献   
118.
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自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以继承性差异升降作为主要特点,本文分析了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8级大震与该区断裂活动的关系,并对该次大震震源断层面错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9.
120.
Tsunami deposits provide a basis for reconstructing Holocene histories of great earthquakes and tsunamis on the Pacific Coast of southwest Japan. The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st 15 years at lakes, lagoons, outcrops,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The inferred tsunami histories span 3000 years for the Nankai and Suruga Troughs and nearly 10,000 years for the Sagami Trough. The inferred histories contain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variable length. The shortest of these —100–200 years for the Nankai Trough, 150–300 years for the Sagami Trough — resemble those known from written history of the past 1000–1500 years. Longer intervals inferred from the tsunami deposits probably reflect variability in rupture mode, incompleteness of geologic records, and insufficient research. The region's tsunami history could be clarified by improving the geologic distinction between tsunami and storm, dating the inferred tsunamis more accurately and precisely, and using the deposits to help quantify the source areas and sizes of the parent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