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营养强化的轮虫在鲻鱼育苗中的效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经连续2a采用小球藻轮虫、酵母轮虫和乌贼肝油+小球藻进行营养强化的轮虫培育鲻鱼苗,直观比较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以乌贼肝油营养强化轮虫为饵的鱼苗,经35d的培育存活率最高,为25%-61%;以小球藻轮虫为饵的鱼苗次之,存活率为13%-24%;而以酵母轮虫为饵鱼苗的存活率是最低的,仅培育10-15d,仔鱼就全部死亡;以乌贼肝油营养强化轮虫为饵的鱼苗生长速度最快,个体大小整齐、肥满,变态时间比小球藻轮虫组提早1-2d,最长达3-4d。  相似文献   
22.
梭鱼仔鱼耳石日轮形成及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梭鱼实验种群样本,系于1987年5月,从山东大沽河口搜集的亲鱼经人工授精后孵出的仔鱼在实验室培育取得;自然种群样本,于同年同地区采集。对于实验种群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种群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根据实验种群耳石轮纹形成的周期性规律,鉴定了自然种群的日龄,表明二者具相似的周期性规律;协方差分析表明,梭鱼早期阶段的生长,自然种群比实验种群快。  相似文献   
23.
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制片法初步研究了5种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鲻鱼、鲈鱼和黄姑鱼2n=48t,NF=48,其中鲻鱼的t1染色体、鲈鱼的t12染色体及黄姑鱼的t3染色体均为具明显次缢痕染色体,矛尾复虎鱼2n=44,2m+42st、t,NF=46,其t18染色体为具次缢痕染色体;绿鳍马面2n=40t,NF=40,其中t14染色体具次缢痕。  相似文献   
24.
我国沿海鲻鱼(Mugil cephalus)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我国沿海的四个鲻鱼群体110个个体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的广东湛江群体(ZJ)与福建厦门群体(XM)形态最为接近,位于北部沿海的河北塘沽群体(HB)与山东青岛群体(QD)的形态最为接近;而南、北部群体间的趋异程度较大,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50.00%、12.16%、11.10%,累积贡献率为73.2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四个鲻鱼群体在形态上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高低、长短引起的,且主要集中在胸部和尾部。判别分析中采用9个不同的变量,分别构建了四个鲻鱼群体的判别公式,判别正确率达到99.1%。  相似文献   
25.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观察苯并(a)芘、芘及其等浓度混合物暴露对梭鱼(Mugil so-iuy)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7d的暴露中,苯并(a)芘、芘对肝脏GST活性的影响主要为诱导效应,芘对GST活性的诱导比苯并(a)芘强。混合物在15d的暴露中未观察到GST活性的诱导,而是在暴露的后期出现GST活性的抑制。实验表明,肝脏GST活性的诱导指示受到PAHs污染胁迫,而GST活性抑制则是受到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26.
用LHRH-A2埋植法诱导池养鲻鱼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LHRH-A2的药物颗粒埋植入池养人工繁殖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aeus雌鱼体内,以诱导其性腺发育成熟,试验为期81d。发现用LHRH-A2埋植的试验组鱼的卵母细胞直径超过500μm以上,达到成熟的个体比率为30%,而空白对照组鱼达到成熟的个体比率为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激素埋植的方法,可促进鲻鱼卵母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27.
鲻鱼精子发生和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鲻鱼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鲻鱼早期精巢有两种类型的精原细胞,即A型和B型,在B型精原细胞可见核旁有类核周体(nuage),可视为精原细胞向初级精母细胞发育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早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明显可见,精子细胞之间存在着间桥联系.鲻鱼成熟精子的特点是细胞核呈马蹄形,核凹较浅,核前端无顶体,核内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膜与质膜之间有较大的空隙.中段较短,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互相垂直.精子尾部细长,横切面为典型的“9+2”双联微管结构,两侧有侧鳍  相似文献   
28.
五种海水鱼视网膜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大仁  徐永淦 《台湾海峡》1993,12(4):342-350,T002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黄鳍鲷,普通鲻鱼,赤点石斑鱼,蓝圆Shen,金色小沙丁鱼的视网膜形态特点,生理机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指出这五种鱼视膜均为混合型网膜。按主要形态特点划分,这五种鱼视网膜可归纳为三类。这五种鱼的视锥,视杆和色素上皮细胞黑色素均参与视网膜运动反应。这五种鱼视网膜上都存在着单锥和两个内段染色反应相同的孪生双锥。  相似文献   
29.
苯并(a)芘和芘对梭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浓度范围0.1-50μg/L的苯并(a)芘和芘的短期暴露造成梭鱼肝脏GPx活性先抑制后诱导的效应,相同的污染物,高浓度组对GPx活性的抑制大于低浓度组,出现GPx活性诱导的时间早于低浓度组;相同浓度下,苯并(a)芘对GPx活的作用大于芘,这间接反映了苯并(a)芘和芘的毒性大小,这些结果说明梭鱼肝脏GPx活性与苯并(a)芘和芘暴露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0.
以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低浓度氨氮长时间胁迫对组织细胞免疫指标和遗传物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分0.35、0.7、1.5和3mg/L氨氮处理组,分别于0、5、10、15、20d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肝脏和鳃丝的丙二醛(MDA)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活性与氨氮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氨氮对MDA的影响具有不同组织和不同时序的选择性。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鳃丝和肝脏Na+-K+-ATP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并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Na+-K+-ATP活性与氨氮浓度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尤其是3mg/L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在氨氮浓度0.7mg/L和1.5mg/L时,肌肉中RNA/DNA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各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高浓度(3mg/L)比值基本无变化。肝脏和鳃丝的Na+-K+-ATP酶的mRNA表达量,在氨氮胁迫第5d时检测到达最高,随后表达量缓慢回落,实验20d除3mg/L处理组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水平外,其他处理组均降至对照组水平。Na+-K+-ATP酶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Na+-K+-ATP活性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氨氮长时间胁迫作用下,抗氧化免疫系统和肌肉中的核酸代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