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13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登陆台风内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演变机制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0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后,在外围云系里有个明显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经过温州东部及北部地区,引起了强降水,从而造成比热带风暴环流本身更具破坏力的强烈天气,因此研究台风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2S)的发展机制能够为预报台风灾害提供依据.文中使用中尺度静力模式WRF对台风"海棠"登陆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台风登陆过程的路径、强度变化趋势和降水分布,尤其是模拟出了台风环流内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并利用模拟结果对台风环流内的这次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了与之相关联的湿位涡分析,从而揭示了台风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的湿位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流形成阶段,MPV1即对流不稳定为MCS的形成提供背景不稳定条件,由MPV2即湿等熵面的倾斜和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而引起的涡旋发展作为强迫机制:MCS形成的区域及东南区域中低层是强对流不稳定层,蕴含丰富的不稳定能量,倾斜上升运动把对流不稳定区具有强不稳定能量的暖湿卒气向西北中层的中性层结区输送.由于θep的减小,气旋性涡度增强,有利于形成对流,另一方面,由于湿等熵面倾斜和低空急流加强而引起的涡旋发展作为一种强迫机制激发对流不稳定能晕得到释放,从而形成对流;在对流系统的发展阶段,由于低层的对流不稳定性进一步减弱,θep一步减小,气旋性涡度进一步增强,有利于MCS的增强,中层等θe线的倾斜度比绝对动量M等值线的倾斜度大,对应有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域,满足条件对称不稳定(CSI)条件,在湿等熵面倾斜和台风低空急流作用下引起的涡旋发展强迫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使得对流得以维持和加强.通过以上的分析给出了台风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32.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North Chennai semi rural area during pre-monsoon period as a part of an air quality study program.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ed the effects of coastal terrain namely the land-sea breeze circulation, temperature cooling during the sea breeze, difference in onset times at these sites etc. Sea breeze onset was observed with a sharp turning of the wind from westerly to south easterly associated with rise in wind speed. Advection speed of the front was about 2.0 m s− 1. A simple mesoscale meteorological model (MAM-I) developed at Kalpakkam for coastal atmospheric dispersion estimation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All the major features observed could be simulated by the model whi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iced in sea breeze frontal movement. MAM results were also inter-compared with MM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stimate of mean parameters by both the model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mple model, which takes less run time in a desktop PC, is adequate enough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roviding wind field for plume dispersion models at coastal sites.  相似文献   
433.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温州地区2007年梅汛期雨量最大的一次降水过程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低涡东移是造成这次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往往发生在低涡移动的前部和右侧.大暴雨落区与水汽通量散度负中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并指出华南低涡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产生强降水的水汽源地有所不同;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有两个,分别是南海和西太平洋;在沿海地区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对华南低涡暴雨有增幅作用;低涡前部中、低层强烈的上升气流为浙南沿海持续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34.
一个长生命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维持机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FY-2C多通道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记录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研究2008年4月12-13日形成于广西中部、移过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部到达南海的一个单独且生命期持续长达25 h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维持机制.水汽图(wV)分析显示4月12日14时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一个明显的由湿变干过程,与此同时从红外(IR1)、中红外(IR4)和可见光(VIS)云图的合成分析中检测到低空有一条从北部湾延伸到广西东南部持续稳定的中尺度水汽输送带,在高空干区与低空湿区重合的广西东南部上空形成了强他势不稳定区,为MCS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根据自动气象站记录分析结果,准静止锋在缓慢南移过程中连续抬升触发深对流而形成MCS,是一个典型的锋面抬升触发过程.分析表明,MCS能维持长生命期主要有利因素是:(1)在高空气流由湿变干的条件下,来自北部湾海面持续的低空中尺度水汽输送带给广西东南部提供充足的水汽、热量并形成大气位势不稳定层结,较长时间保持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为MCS的维持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2)稳定而持续缓慢南移的准静止锋在MCS西南边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这种后向传播方式触发的新对流单体并入MCS后,补充已减弱东移的旧单体,使MCS具有持续生命力.最后,给出了MCS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35.
基于中尺度模式MM5下的海洋蒸发波导预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林  张永刚  《气象学报》2009,67(3):382-387
蒸发波导是发牛在海气边界层的一种异常折射现象,由于其分布范围广、发生概率大,被认为是对海上电子设备影响最为显著的波导类型,成为各国海军竞相研究的焦点.然而由于其形成机制复杂,且在近岸沿海地区由于海陆分布不均,以及海岸地形和海陆风等因素的作用,会造成蒸发波导的近岸效应,这种效应会影响蒸发波导高度诊断的准确率.目前国内外蒸发波导诊断模式有P-J模式、MGB模式、NPS模式、Babin模式等,但其基本原理都足依赖Monin-Obukhov相似理论,只是用于确定近地层通量和特征尺度的方法不同,且仅适用于定常和水平均匀的开阔海域,并没有考虑到蒸发波导的近岸效应.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在Babin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张强、胡隐樵的通量廓线关系(非线性修正冈子αν)与阵性风速ωg,从而将蒸发波导诊断模式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近岸沿海地区和甚低风速条件下.此外在中尺度模式MM5的基础上,耦合改进的Babin模式,发展建立了一个海洋蒸发波导高度预报模式,并对预报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利用2002年5月25-26日福建平潭岛的海上大气实测数据与雷达探测结果对预报模式输出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0~48小时内模式输出值与实测值拟和较好且变化规律一致,预报蒸发波导高度平均误差为0.193;且蒸发波导高度预报结果与雷达实际探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36.
云南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逐时卫星云图、雷达同波、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4次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这4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低层增暖增湿,500 hPa干冷空气入侵,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区;当低层水汽充足、局地大气具有潜在不稳定能量和适当的触发条件时,在500 hPa槽后易产生特大暴雨天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过程由对流单体合并、加强为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在雷达回波发展、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波合并效应,前部回波移动缓慢,后部中小尺度回波活动频繁,小单体快速生成合并,使得整块同波稳定少动,在强降雨阶段存在较强的风向、风速辐合.  相似文献   
43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吉林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18年8月13—15日吉林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带”(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环流)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整层水汽通量显示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与远距离台风外围东南气流共同为暴雨输送充沛的水汽。降水有两个主要阶段,大气层结特征均为高层有正值位涡扰动并沿假相当位温锋区下滑,大气层结不稳定,水汽充沛,不稳定能量较大。降水第二阶段水汽输送、动热力条件、不稳定能量均小于第一阶段。云图表现特征为中尺度对流辐合体和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对流辐合体云团发展旺盛时,低层呈现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合,高层呈反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散。925 hPa低空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暴雨发生的中尺度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438.
张旭斌  张熠 《气象科学》2011,31(2):145-152
2008年6月11-13日在华南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这主要是由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相继生成,合并和强烈发展导致的.该研究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此次强降水过程中MC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相关物理机制.在MCS的生成过程中,由于西南涡的存在导致MCS始终处于正涡度环境中,正涡度导致的低层辐合与大气静力不稳定都是重要的MCS启动机制,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有利于MCS的生成与加强.MCS形成后,在强垂直切变的环境中,倾斜抬升机制发生作用,更进一步加强了环境涡度,形成有利的正反馈过程,造成MCS迅速发展.这些加强的MCS和大尺度环境流场相互作用,造成了它们的合并.在MCS的分裂过程中,马氏力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9.
440.
We utilize a variety of available observations with a semivariogram technique to quantify the oceanic variability around the Hawaiian Islands. The Hawaiian Island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orth Pacific circulation, and qua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bility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ddy energy, as well as required for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o work with the data, such as optimal interpolation, data assimilation, etc. Both satellite sea surface height and temperature data are used to determine horizontal scales of variability, while Argo profiles, ship-borne profiles, and autonomous Seagliders provide estimates of the vertical scales. In the lee of the islands, satellite data reveal an increase in horizontal variability attributed to enhanced eddy activity that persists for over 1000 km westward; however, only within 400 km of the immediate lee the horizontal length scales are greatly reduced. Further west, length scale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dicating a change i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for eddy variability and where eddies merge and coalesce. The meridional length scale gradient is found to be larger than previous results and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radient of the first baroclinic mode of the internal Rossby radius. Vertical length scales are shown to increase in the lee, with vertic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doubled from the windward 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