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3 毫秒
51.
52.
刘威  万博  晏圣超 《岩石学报》2022,38(5):1557-1563
鉴于大陆岩浆弧上盘广泛分布有碳酸盐岩,岩体上升侵位过程使其碳通量明显的高于洋内岛弧,从而有可能影响着地质历史长时间尺度(百万年)的气候变化。陆弧碳的排放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喷出岩相关的火山作用,另一部分是与侵入岩相关的脱碳过程。侵入岩的体量一般是喷出岩体量的10倍以上,由此与侵入岩有关的脱碳作用释放的碳通量不可忽视,可能类似与喷出岩有关的火山作用释放的碳通量甚至更大。火山作用能够将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中,因此在以往的工作中研究较为充分。但与侵入岩相关的脱碳过程如:矽卡岩化,发生在地下,关于地下脱碳过程如何将碳释放到大气中还缺少详细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火山地区和非火山地区与侵入岩相关的深部脱碳过程,发现深部碳可以通过区域断层系统、地下水系统和热泉、火山通道、隐爆角砾岩筒、高频率的岩浆热液事件等途径瞬时地释放进入大气。通过初步估算,发现单个矽卡岩矿化事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量(0.02~0.2Mt/yr)能够与目前地球绝大部分的普通单个火山的碳通量(<0.5Mt/yr)类比。因此岩浆深部脱碳过程对大气的影响至少与火山相当,其对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3.
兰州城市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调控路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志斌  潘晶  达福文 《地理研究》2012,31(11):2055-2068
以街道和乡镇层面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ArcGIS和GS+Version7等软件对兰州市人口空间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2年至2009年,兰州市人口呈逐年“向心聚集”态势,但不同阶段、不同街区人口空间增长存在显着差异;街道和乡镇人口密度差距逐年增大,高密度街区个数增多、范围扩大;距离人口高密度中心越远,人口密度的正相关性逐渐削弱,负相关性则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范围不断增大;人口空间分布整体呈“东密西疏”格局,并呈现“双中心”空间结构。人口的极不均衡分布,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构建多中心城市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平衡配置基础设施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控,不断优化人口空间分布,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输导体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深水区地震资料与浅水区钻井资料结合,相互印证对比的方法,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Ⅰ、SⅡ、SⅢ和SⅣ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要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陵水组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将该区目的层输导体划分为储集体、不整合面和断裂等3种。根据输导要素和空间形态,总结出9种输导模式类型。结合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及烃源岩发育特征,指出盆地深水区陵水组主要发育地堑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成藏模式,并在优势输导体系评价的基础上对陵水组各层序有利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5.
Hydrological responses in a zero‐order basin (ZOB), a portion of whose discharge emerged via preferential flow through soil pipes, were examined over a 2‐year period in Peninsular Malaysia to elucidate primary stormflow generation processes. Silicon (Si) and specific conductance (EC) in various runoff components were also measured to identify their sources. ZOB flow response was dependent on antecedent precipitation amount; runoff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precipitation during events >20 mm in relatively wet antecedent moisture conditions. Runoff derived from direct precipitation falling onto saturated areas accounted for <0·2% of total ZOB flow volum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dicating the predominance of subsurface pathways in ZOB flow. ZOB flow (high EC and low Si) was distinct from perennial baseflow via bedrock seepage (low EC and high Si) 5 m downstream of the ZOB outlet. Pipe flow responded quickly to ZOB flow rate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a threshold flow capacity unique to each pipe. Piezometric data and pipe flow records demonstrated that pipes located deeper in the soil initiated first, followed by those at shallower depths; initiation of pipe flow corresponded to shallow groundwater rise above the saprolite‐soil interface. Chemical signatures of pipe flow we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 ZOB flow, suggesting that the sources were well‐mixed soil‐derived shallow groundwater. Based upon the volume of pipe flow during storms, the combined contribution of the pipes monitored accounted for 48% of total ZOB flow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hallow groundwater, possibly facilitated by preferential flow accreted above the saprolite–soil interface, provides dominant stormflow, and that soil pip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delivery of solute‐rich water to the stream system.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6.
超压释放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意义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从增压作用和减压作用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超压释放的定义-超压趋向于静水压力降低的作用,根据超压释放的结果,超压释放可分为不完全释压和完全释压,依突破压力封闭的动力,超压释放可分为主动释压和被动释压。有两类不同的成因的超压释放通道,分别是自振通道和它拓普通,超压释放的主要机制有断裂活动,水力压裂,底辟作用,渗透性岩层输导作用,渗透作用,剥蚀作用和人为作用。超压释放提供了油气运移的现实动力,开拓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促进了生烃作用,有利于超压系统内的油气成藏,影响油气的分布。超压释放分析为探讨超压与油气的运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渤中25-1地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及其示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25-1地区是渤中坳陷重要的含油气区,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史,输导通道一直是该地区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理清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其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并对其进行了示踪分析,进而总结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输导通道,原油性质及地层水化学特征证实了断层的输导作用.上新统明化镇组和渐新统沙河街组渗透性储层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沙河街组油藏具有自源压控侧向运移成藏的特点,明化镇组油藏具有它源断控垂向运移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介绍了一种画LC电路相轨线的方法,运用该方法画了几个LC电路的相轨线,从而表明该方法对LC电路的分析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矿溶液运移通道的古水文地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勇  许绍倬 《地球科学》1989,14(5):489-494
  相似文献   
60.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水温度异常的信号通道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变异常的信号通道。分析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变冷与太平洋北赤道流的海温冷异常信号西传有重要关系。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冷(暖)信号是沿温跃层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潜沉向西太平洋暖池区传播,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冷)暖信号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构成了热带海洋信号的气旋式"环流通道"。在这一"环流通道"中,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信号西传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区及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重要机制,是影响厄尔尼诺(ElNino)和拉尼娜(LaNina)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