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o evaluate the status and changes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kou Artificial Island (LAI) in the Bohai Sea, China, four annua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from 2010 to 2013. Significant changes on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and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observed in 2013 after the LAI construction a couple of years later.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was primarily presented by lower values of pH, dissolved oxygen (DO), organic material (OM) percentage, and higher salinity,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concentration and oil concentration.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shifted from Polychaeta taxa in 2010 to Mollusca taxa in 2013 due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 apparent miniaturization tendency in body size of macrobenthic species was presented from 2010 to 2013. The biodiversity indices increased yearly from 2010 to 2013. However, inter-site homogenization was observed in both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health status. Multivariate AZTI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ealth status of stations changed depending on its original status and distance to the LAI.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ithe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r abundance, biomass and biodiversity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ll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long-term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reclamation.  相似文献   
32.
岩溶渗漏是在碳酸岩分布区修建水利工程经常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研究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库区的地下岩溶发育和渗漏情况,以亚硝酸钠为示踪剂,采用微量化学示踪方法在库区进行了示踪试验,并结合相关地质勘察资料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内投源孔ZK110到下游6000m的范围内,地下岩溶裂隙存在较好的连通性,连通程度和连通形式十分复杂,岩体的渗透性极不均一。地下水流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  相似文献   
33.
山东龙口港口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马启敏 《海岸工程》2009,28(3):12-19
通过对龙口港航道附近小范围内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探讨该港口航道附近的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类型分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粘土质粉砂4种。2)研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主体是砂,其主要变化趋势是由岸到海砂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又逐渐增大。从它们平面分布来看,粉砂粒组与砂粒组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正好相反,粘土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与粉砂相似。3)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2.14~12.79Φ,平均为7.7Φ,沉积物颗粒的直径总体上为细砂粒径;分选系数为0.55~2.99,平均为1.82,分选差;偏态为一0.10~O.75,平均为o.20;峰态为0.63~2.76,平均为1.01。  相似文献   
34.
山东龙口—莱州地区的海水入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禹群  刘培民 《地质学报》1992,66(3):280-291
大面积海水入侵(83.7—238.3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18.6%—31.5%),宽1.5—6.0km过渡带的存在以及海水入侵区与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所形成的低于海平面的地区在分布上相互关联,是本区海水入侵的主要特点。阳离子交换则在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根据2015年1月与2017年5月两期大潮期27小时海流连续同步观测及悬浮泥沙资料,利用Morlet 小波分析与单宽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结合潮流场特征,分析了龙口湾海域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潮流作用下的悬沙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平面上,悬沙浓度在龙口湾内较低,湾口、湾外海域的的悬沙浓度相对较高;垂向上,研究区整体表现为悬沙浓度由底层向表层递减。潮周期尺度上,悬浮泥沙浓度峰值较流速峰值存在0.5~2 h的时间滞后;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以12~16 h尺度为主要周期。季节尺度上,1月悬沙浓度远远大于5月。研究区内单宽输沙通量为1.21~239.77 g·s−1·m−1,整体上悬沙通量呈现出湾口最高、湾外开阔海域其次、湾内最低的分布格局。平流输运项(T1+T2)在悬沙输移中占绝对优势,潮致余流在悬沙输运起主要作用。季节上,1月份单宽输沙通量远远高于5月份,整体呈现出夏季落淤储沙而冬季再悬浮输沙的季节性输运特征。湾外海域悬浮泥沙大致向SW、S向输运,屺坶岛以北海域沿W、SW向屺坶岛头输运,进入湾内后,悬浮泥沙的输运沿人工岛北侧和西侧分为两支。研究区内,在海流、地形等的综合作用下,整体表现为由渤海向莱州湾的净输沙趋势。  相似文献   
36.
根据龙口湾海域海流、悬浮泥沙等实测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与单宽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分析了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分布上,研究区的悬浮泥沙分布呈现人工岛外悬沙浓度大于岛内水道海域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各站位平均含沙量由底层向表层逐层递减,特征明显。悬浮泥沙浓度在潮周期的变化较为复杂,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在单日内一般出现2~4次峰值;悬浮泥沙浓度峰值往往滞后于流速峰值0.5~2 h;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以12~16 h尺度为主要周期。研究区单宽输沙通量主要介于2.64~24.68 gs-1m-1;整体上呈现人工岛外海域悬沙通量高于人工岛内的平面分布格局。悬浮泥沙输运方向与潮致余流方向基本一致;受余流、地形、悬沙浓度等影响,各个输沙分项对输沙率的贡献相差较大,平流输运在悬沙输移中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垂向净环流输沙。  相似文献   
37.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引导和刚性管控作用,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城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工作基点。随着当前“三区三线”的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已进入关键期,经过两轮试划,问题和矛盾也已充分暴露出来。鉴于此,本文以龙口市为例,分析如何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到位、建设总规模超标等问题,总结出县级城市应该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