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可控震源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大地的耦合,二是参数的最佳选取,三是在保证野外采集工作量近似不变情况下,提高地震剖面质量。解决方法是:配备可控震源力控装置、改变表层介质波阻抗可消除震源脱耦现象;选取参数应考虑清晰度、分辨率、信噪比,避免虚像出现在有效记录范围内;在野外数据采集时应减少振动次数、增加覆盖次数并注意压制不规则干扰和噪声,以提高地震剖面质量。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城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桂林喀斯特城市的快速扩展、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城市热岛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桂林1989-2006年5景TM/E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Pv,利用Qin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分析Pv空间和时间变化对t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ts随Pv的提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时间上Pv<0.2面积比例逐年增加,1989年7.8%、1991年15.2%、2000年20.7%、2005年21.1%、2006年22.7%;而Pv≥0.7面积比例逐年减少,1989年49.2%、1991年27.4%、2000年27%、2005年16.5%、2006年11.1%。其导致地表温度高于茂密林地表面温度的比率z>20%的高温像元比例逐年上升;而z≤10%的低温像元比例逐年下降,1989年28.9%、1991年25.4%、2000年23.7%、2005年22.2%、2006年20.4%。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凉岛现象,从而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植被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是区域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市1979年7月14日和2005年7月25日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这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北京山区1979-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9年的70.05%下降为2005年的66.14%;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3672.90km2;植被覆盖度在8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7.45km2.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横向覆盖次数的一种简易确定方法,详细论述了非纵误差的实质及纵测线方向的选择方法,根据目前煤田三维数据采集现状,提出了宽方位角的设想,以便克服以往三维观测系统中方位角分布不均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通过莫高窟窟顶野外风洞实验对不同覆盖度砾石床面风速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床面砾石平均高度以下风速梯度随砾石覆盖度变化比较杂乱,而砾石平均高度以上风速梯度随覆盖度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从覆盖度5%到35%风速逐渐减小, 40%~80%趋于稳定,35%最小。据此,大气边界层可明显分为两层,约以砾石平均高度为界,下层定义为粗糙亚层,上层定义为惯性亚层。粗糙亚层风速梯度随砾石间距高度比D/H值的变化同样比较杂乱;惯性亚层风速梯度随砾石间距高度比D/H值的变化规律比较一致:风速在D/H值0.3~1.5段趋于稳定,2.0~4.0段风速逐渐增大,1.5处风速最小。另外,对砾石床面不同高度阻风效应的计算表明,砾石床面的阻风作用在砾石床面表面附近最强(0.75 H~1.1 H),粗糙亚层阻风作用随高度增大而增大,惯性亚层阻风作用随高度增大逐渐减小。该粒径砾石阻风效应最优间距高度比D/H值为1.5,最优间距为3 cm,最优覆盖度为35%,为砾石防沙工程的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覆盖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青藏高原1981—2005年遥感影像及同期气象数据,结合生态学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25 a间,青藏高原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呈"整体升高、局部退化"趋势;地表植被改善区主要位于植被低覆盖区,退化区主要位于高覆盖区;从不同植被类型看,除针叶林、阔叶林受采伐影响覆盖度下降外,其他植被覆盖度均不同程度的上升;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同期降水量变化、温度变化均呈正相关,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理国情普查是一个全新的、有别于其他测绘项目的新兴项目,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对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征明显、问题集中的错误进行归类解析。  相似文献   
8.
近55年来中国10大水文区域干旱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1951—2005年我国62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对我国10大水文区的干旱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55年来,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干旱范围趋于扩大,其中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扩大的趋势更明显,西北诸河流域的干旱范围明显缩小,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南诸河区以及东南诸河干旱范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各流域都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征。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干旱范围变化的年际间振幅较大,西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年际间振幅较小。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开始干旱范围扩大迅速,进入21世纪后又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线性变化趋势、阶段变化特征分析,预计到21世纪初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西北诸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干旱范围趋于缩小,降水可能增多,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干旱范围趋于扩大,降水可能减少,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Three-dimensional urban cartography is needed for city changes’ assessment. The variety of studies using 3D calculations of urban elements grows each year. Building and vegetation volumes are necessary to assess and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urban changeable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re are technical questions as to which method can improve 3D urban cartographic accuracy. The innovative part of this current study is the creation of a six-band hybrid obtained from LIDAR and WorldView2 synergy. Two different enhancement algorithms demonstrated the most important spectral features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vegetation classes. Results indicated an improvement in accuracy by up to 21.3%, according to the Kappa coefficient. Both infra-red band and intensity band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synergy delimited classes and polygons, as well as the direct display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heights of elements and improving the extraction of roads, buildings and vegetation classes.  相似文献   
10.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ropical rainfall is exam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n equilibrium cloud-resolving model experiment. Model domain mean rain rate is defined as a product of rain intensity and fractional rainfall coverag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mean rain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that of fractional rainfall coverage becaus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rain intensity is significantly weakened through the decrease in rainfall in early morning hours. The decrease in rainfall corresponds to the reduction in secondary circulations through the barotropic conversion from the perturbation kinetic energy to the mean kinetic energy under the imposed negative vertical gradient of westerly winds. The fractional rainfall coverage shows the diurnal signal with the maximum in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primarily due to nocturnal infrared radiative c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