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3篇
  免费   1226篇
  国内免费   517篇
测绘学   297篇
大气科学   273篇
地球物理   1946篇
地质学   1611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59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64.
65.
66.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态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55年黄河改夺大清河河道后于山东利津县东北入海。至今黄河尾癌河道历经10次大的改道变迁,塑造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了7个主要的亚三洲堆积体。该文利用黄河尾癌河道改道资料,近、现代河口流路变迁图,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图以及1985-1986年的水文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在研究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钻孔数据进行沉积层序分析,将今论古,反推近、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貌,研究结果近似展示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二维平面的发育演变和其时其地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67.
68.
应用微分求积区域分裂法求解非线性奇异摄动问题。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准确度高,计算量少。  相似文献   
69.
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本文以延河流域的1:250000和1:500000土地利用图为对象,以景观格局分析程序Fragstats3.3为分析工具,探讨了不同比例尺条件下景观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度值由25m到400m的逐渐增加,除斑块丰富度外的景观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其中聚集度和集合度没有尺度转折点,其他指数具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尺度转折点.对比分析1:250000和1:500000土地利用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1)尺度转折点不是一个值,而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区间;2)尺度转折点与研究图件的比例尺有关,比例尺越大,所发生的第一次尺度转折点的粒度就越小;3)第一尺度域是选择适宜粒度的较好取值范围.对延河流域1:250000土地利用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是70~90m,1:500000土地利用图的适宜粒度范围是90~120m.  相似文献   
70.
Introduction Receiver function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studying S wave velocity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for about 20 years (Owens, et al, 1987; LIU, et al, 1996), which is a time series ob-tained by the deconvolution of vertical component from horizontal component for teleseismic P waveform. Receiver function represents the teleseismic P plane wave respons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seismic station, from which the source and propagation effects are removed. Receiver fun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