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6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460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790篇
地质学   938篇
海洋学   1518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复杂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的最优固定域平滑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 1种在更弱的乘性噪声限制条件下系统的状态最优估计算法。在最优滤波算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给出了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最优的固定域平滑算法。针对该算法所进行的仿真研究已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92.
Abstract

Tidal waterways perform as the paths through which seawater invades. Their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with the shift in Yellow River’s route requires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heir status. Visual interpretation for delineating tidal waterways is inefficient due to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work. Buffer analysis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to visual interpretation.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use the buffer distance threshold to identify tidal waterways from other freshwater bodie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straightforward method for mapping tidal waterways. First, we adopted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body index (NDWI) to extract water bodies. Waterlines were subsequently delineated based on a morphological opening filter with a kernel of 9?×?9. Finally, tidal waterways were mapp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topological relation in ArcGIS. We showed the utility of this approach by mapping tidal waterway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The proposed method enables tidal waterways be mapped precisely and was replicable and universal in other similar studies.  相似文献   
793.
794.
为了了解潮流从西北太平洋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内的变化及其垂向结构,本文利用在吕宋海峡附近沿东西方向布放的多套潜标同步获得的高分辨率ADCP长时间连续观测上层海流资料,使用调和分析方法将实测海流分解成3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常流、周期性潮流和剩余流,并将潮流分解为正压潮流和斜压潮流。通过对实测海流中各组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域潮流类型在不同深度上有明显变化;M2潮自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后强度显著减弱75%左右,K1、O1分潮在上层强度减弱约三分之一。从垂向变化来看,在潮流强度上,各站点垂直方向上潮流强度均发生变化。从方向上看,各分潮潮流椭圆东西向特征明显,长轴变化较大,短轴(南北向特征)垂向变化不显著;潮流运动主要沿逆时针方向,垂直方向上潮流明显减弱或增强时会发生转向。斜压潮流主要集中在上表层,100m左右以下随深度逐渐减弱。东西方向斜压潮流能量比正压潮流强,而南北向的流比较稳定,且斜压潮流能量远小于正压潮流。定常流强度在各站点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变化减弱。  相似文献   
795.
胡继洋  李启华  王宇浩 《海洋预报》2006,23(Z1):110-114
文章运用非调和法,直接从引起潮汐现象的天文因素入手,以2002年香港验潮站实测资料为例,用神经网络对潮汐知识进行了学习仿真,对未知结果进行了预报。将预报结果和潮汐表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行,预报精度比潮汐表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796.
蔡则健 《江苏地质》2008,32(1):29-33
通过多期遥感资料,在潮水位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对江苏沿海中段低潮滩的时空演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指出其演变趋势已由淤转蚀,并已威胁到中潮滩,滩涂资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强调海涂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唤醒人们要更加珍惜和使用好每一寸自然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797.
对长江芦家河浅滩段演变特性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芦家河浅滩段退水过程中沙泓冲刷流量(Q=10000~25000m3/s)的持续时间与当年航道发生青黄不接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资料,分析了三峡建库以后来水来沙过程的改变对沙泓冲淤演变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798.
曝气充氧对城市污染河道内源铵态氮释放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凌芬  刘波  王国祥  许宽  周锋  杜旭 《湖泊科学》2013,25(1):23-30
以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不同曝气充氧方式(水曝气EW、底泥曝气ES)对污染河道內源铵态氮(NH4+-N)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间隙水和沉积物中NH4+-N的削减效果来看,底泥曝气均要优于水曝气;实验结束后,底泥曝气组沉积物与间隙水中NH4+-N含量分别减少63.39%和43.33%,水曝气组分别减少了7.54%和13.98%;从沉积物-水界面NH4+-N的扩散通量变化来看,水曝气组界面通量高于对照组,其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底泥曝气组沉积物-水界面NH4+-N扩散通量变化过程完全不同于其它两组,在整个试验周期内(除第5 d以外),底泥曝气组的通量低于水曝气组,在第15 d最低,为13.73 mg/(m2.d),仅为水曝气组和对照组的14.68%和19.93%,表明底泥曝气组沉积物NH4+-N的释放潜力低于水曝气组沉积物.  相似文献   
799.
为揭示河口湾水动力环境对滩涂利用的累积响应过程,以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为例,基于潮波数学模型和潮流数学模型,研究了1981年以来湾内进出潮量、分潮振幅和潮流流速的累积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1年,2018年岸线条件下伶仃洋湾口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4.9%~6.0%、内伶仃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9.0%~12.8%、深圳湾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17.8%、南沙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5.0%~6.3%;伶仃洋M2分潮振幅呈增加趋势,振幅增幅由南向北增加,潮波由南向北变形进一步加剧;伶仃洋最大可能潮差变化与M2分潮振幅变化趋势一致,潮汐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伶仃洋潮流流速总体减小,西岸流速减幅高于东岸,湾顶附近流速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800.
近年来,琼东南盆地西区中新统岩性圈闭是南海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发现多个中—大型气田,已发现的气田为海底扇、重力流水道储集体。为了发现更多油气,提高重力流水道的勘探成功率,应加强重力流水道识别及控制因素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已钻井岩芯、壁芯、测录井、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琼东南盆地西区黄流组重力流水道的地震相、岩-电相、沉积构造等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西区黄流组发育早、晚2期水道,主要发育主水道、漫溢-天然堤、滑塌泥、水道间和陆坡泥5种沉积微相。2期水道的形成演化和主物源方向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古地貌及构造活动。黄流组早期水道主要发育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表现为数量多、规模较小、分支性强、辫状化等特征;黄流组晚期水道限制于乐东-陵水凹陷中央峡谷内,表现为单支轴向限制性水道、纵向上多期发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