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87篇 |
免费 | 702篇 |
国内免费 | 2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1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2416篇 |
地质学 | 1416篇 |
海洋学 | 339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176篇 |
自然地理 | 12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5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194篇 |
2020年 | 194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198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250篇 |
2013年 | 283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239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282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58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113篇 |
1998年 | 160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根据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进行的每月一次的全湖水温观测以及2002年5月25~26日在1号点的定点24h连续水温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天目湖水温时空分布、垂直分布、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以及湖泊热力学对溶解氧、营养盐的影响,揭示了各自的基本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目湖水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垂直分布明显,而其水平差异不大;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水温的变化以及温跃层的存在引起了水中溶解氧以及营养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2.
内蒙古达里诺尔湖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及补给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达里诺尔湖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氢(H)、氧(O)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补给关系,于2013年对达里诺尔湖及其周围的河水、井水、泉水中H、O同位素进行了取样分析,并结合总溶解性固体悬浮物(TDS)和区域水文地质对达里诺尔湖流域的补给关系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1)河水、泉水、井水中H、O同位素的值基本落在全球雨水线上,湖水H、O同位素落在全球雨水线的右下方,说明河水、井水、泉水没有发生蒸发分馏,而湖水则发生较大程度的蒸发分馏;对达里诺尔湖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H、O同位素进行回归模拟,得出该区域的蒸发趋势线方程:δD=4.8753δ18O-20.139(n=32,R2=0.9968).蒸发线表明,这些水样具有相同水源的特征.2)从实地考察发现,泉水补给河水,泉水和河水补给湖水,同时井水、泉水和河水有相似的δD、δ18O和TDS值,且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推断达里诺尔湖附近地下水补给湖水;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亦证明达里诺尔湖周边地下水补给湖水. 相似文献
163.
新疆赛里木湖的湖滩岩特征、时代及其对 MIS3阶段湖面变化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西天山赛里木湖盆地进行第四纪地质调查与5万填图基础上,发现沿该湖泊的不同湖岸阶地上都不同程度地发育了可指示湖面变化的湖滩岩。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典型的湖滩岩最常见于高出现今湖面7.1~9.4 m和33.4~39.4 m的低、高两级湖积台地上。对湖滩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湖滩岩主要由内碎屑、藻团块、陆源碎屑、胶结物和填隙物等构成,胶结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夹少量文石,表明赛里木湖周边的湖滩岩为典型的方解石胶结砂屑砾屑岩。湖滩岩样品的U系年代测试结果表明,低、高两级台地上的湖滩岩主要形成于距今24.8±1.5 ka至27.6±1.5 ka和55.4±3.8 ka的晚更新世晚期,大致对应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阶段早期和末期的相对暖湿气候阶段。湖滩岩及其测年结果指示,赛里木湖最近一期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55.4 ka左右末次间冰阶早期,其后由于气候的干旱化,湖面整体处于逐步下降过程,在相对暖湿期间经历了多次湖面相对稳定期并形成湖滩岩。 相似文献
164.
165.
1 IntroductionPast Global Changes (PAG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GBP (International Geo-Biosphere Program) core programs, of which the objectives are to obtain and interpret all kinds of palaeoclimate record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hange, and provide basic material and necessary test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limate forecasting models. Because the research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short time scale is the key connection bet… 相似文献
166.
传统时期太湖流域的渔民群体分为陆上定居的兼业渔民(仍属农民身份)和水上流动的专业渔民,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水环境和鱼资源的分布而存在区域差异。太湖周边低地湖荡区的兼业渔民从事捕鱼的环境支持度和资源便利程度较高,渔业在农村副业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东部河网地区水鱼资源欠丰,捕鱼技术简单,农民捕鱼生产的季节性和流动性较大。太湖上流动捕鱼的专业渔民生产技术高,具有规模化和互助性,构成自然捕捞商品鱼生产的主力大军。流动于东部内河上的专业渔民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产量低收入少,缺乏互助合作。各类渔民共同具有的流动性和人口来源的复杂性,使其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重灾区,也是促成20世纪60,70年代政府彻底实施渔民上岸定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7.
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闭流型水体,地处东亚季风和西风的交汇影响区,对区域降水的改变等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水位变化历史是研究区域季风环境演变极其宝贵和重要的环境档案。青海湖Q14B孔岩芯介壳δ18Oc变化曲线自1991年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继续探讨。依据近年来青海湖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最新研究结果和个人对闭流型湖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认识,对介壳δ18Oc变化曲线进行了重新判读并得出以下结论:14.5~10.5 ka B.P.,青海湖区气候已逐渐从干冷向温湿过渡,季风降水逐渐增加;10.8~10.5 ka B.P.,青海湖处于碳酸盐滩湖环境,湖水深度从几米演变到接近干涸;10.5~9.5 kaB.P.,季风降水增加;9.5~8 ka B.P,湖水位从此前的接近干涸演变到此间的2~8 m,δ18Oc值跌落到一个较低的位置;8~3.5ka B.P,气候条件相对稳定,湖水不断蒸发引起重同位素的富集;3.5~0ka B.P,湖水处于同位素稳定阶段。研究结果还显示,δ18Oc值的短期波动与湖泊水位短期变化关系密切且明显,即水位高低分别对应δ18Oc的低值与高值。δ18Oc值的长期变化与湖泊水位长期变化关系不明显,水位较浅时,二者几乎无关联;水位较深时,水位的长期缓慢下降自然会导致δ18Oc逐渐攀升,而水位的长期缓慢上升也可以伴随δ18Oc逐渐攀升。 相似文献
168.
GIS支持下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分析是建立草地蝗虫发生预报模型的基础,以青海湖地区为实验区,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草地蝗虫发生与各地形变量(包括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的叠置分析,提取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信息数据库,然后,分别采用T-检验(对连续变量-海拔高度和坡度)和卡方(Chisquare)检验(对类变量-坡向类型)进行各地形变量对草地蝗虫发生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坡度对草地蝗虫发生的影响极为显著(显著性水平p=0.000),而坡向地草地蝗虫发生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显著性水平p=0.039)。 相似文献
169.
Combining ordination techniques and geostatistics to determine the patterns of diatom distributions at Lake Lama, Central Siberi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patterns of spatial variation of diatom assemblage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in Lake Lama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combined approach of ordination and geostatistics. The aims were (i)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variation between diatom assemblages within the lake, (ii) to model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diatom assemblages and their diversity, and (iii) to map the diatom distributions in the lake. A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A) separated the diatom assemblages into a planktonic and a periphytic group. Rheophilic taxa were found within the periphytic group. Variogram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the sample scores of the first CA axis and the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were spatially structured. The range of spatial correla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55 km for both variables. The diversity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he sample scores had considerable small-scale variability of about 20 and 3%, respectively. Estimates of the first component of the CA and the Shannon index were derived using block-kriging. The maps of the estimates provided a basis for partitioning Lake Lama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s into an eastern and a western basin, a north–south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asins, and a north–south directed tip at the far eastern end. It was shown that variation in diatom assemblages is mainly spatially structured at the catchment scale and tha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variation at smaller scales. According to the modele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assemblages are most likely affected by the lake size, morphology, and the water and nutrient input introduced by rivers. This ha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paleolimn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are drawn from records of complex lake systems like Lake Lama.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