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91.
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Er3+掺杂的nEr2O3:K2La2Ti3O10系列光催化剂,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比表面积分析,并以染料降解考察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研究表明.Er3+的适量掺杂抑制了K2La2Ti3O10粒径生长,增加了K2La2Ti3O10对太阳光的利用率.提高了K2La2Ti3O10的光催化活性.当n=0.003时,K2La2Ti3O10的光催化活性最大,在可见光和紫外光辎照下,可将多种染料水溶液降解.在可见光辐照下,其光催化活性优于市售的光催化剂TiO2(P25).  相似文献   
592.
通过对2003-2004年采卤初期西台吉乃尔盐湖矿区卤水中钾、锂、硼水化学数据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其在采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成因.研究表明,湖卤水中钾、锂、硼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地表径流变化;地下卤水中钾、锂、硼的含量在停采恢复期高于采卤期,在孔隙卤水区高于晶间卤水区,而且三者在空间上的分异程度有明显差异.相图分析表明停采恢复期已达到钾石盐析出阶段.大部分矿区的地下卤水基本处于滞流状态,地下卤水水位与钾锂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下卤水中钾、锂、硼的变化很可能是由卤水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引起的,在短时间内,采卤活动和径流补给作用尚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93.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比分析洛阳地震台观测井FD-105K型与SD-3B型模拟水氡仪同期观测资料,结果显示,实际观测变化趋势一致,数据动态变化类似。一阶差分分析表明,FD-105K仪观测数据整体波动性较SD-3B仪小,且观测质量较优;一致性检验(相关系数分析、F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FD-105K和SD-3B仪观测数据相关性良好、变化趋势一致,但方差和均值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594.
焦家金矿属于蚀变岩型金矿,围岩蚀变发育,是我国储量最大的金矿床之一。该文对蚀变带中的钾长石的赋存状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未蚀变的玲珑岩体中的钾长石进行对比。认为焦家金矿床主要存在三种成因类型的钾长石,即原生钾长石(岩浆成因)、高温热液钾长石、低温热液钾长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热液钾长石的形成与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595.
范云  汪英珍 《岩土力学》2004,25(4):605-608
对既有及正在开发中的填土压实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实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分析及论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开发填土压实检测与压实机械集成系统的必要性、研制机载集成系统时所依据的力学模型、实现途径及国内外关于压实机械集成系统研究、开发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压实机械集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同时指出了为适应当前及未来土建工程对填土压实质量(特别是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应以填土压实层的力学强度(K30、动刚度系数等)作为开发压实机械集成系统时的参考对比指标。  相似文献   
596.
Petrographic examinations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of Proterozoic granitic rocks, SE Sweden aimed to characterize and unravel the mechanisms and conditions of plagioclase alterations. These alterations include saussuritization, albitization and replacement of plagioclase by K‐feldspar.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s, which are inferred to have occurred at ca. 250–400°C, resulted in concomitant formation of Al‐rich titanite, epidote, calcite, pumpellyite, prehnite and iron oxides. Replacement of plagioclase by K‐feldspar occurs in red‐stained zones, which have developed close to thin fractures owing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tiny Fe‐oxide pigment particles within the altered plagioclase, whereas saussuritized plagioclase has less systematic spatial relationships to these fractures. Albitization of plagioclase occurred in rocks that are poor in biotite compared to rocks that suffered extensive saussuritization. The chemical and tex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plagioclase alterations allows elucidation of the granitic hydrothermal systems. Features of feldspar alteration in the granitic rocks are similar to those encountered in feldspathic sandstones and should hence be considered in studies on diagenetic changes of siliciclastic successions during basin evolution.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