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龙须菜对3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共生条件下,研究了鲜龙须菜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3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龙须菜培养水过滤液和龙须菜水溶性抽提液为实验用液,分析它们对上述3种赤潮微藻的抑制作用.最后,采用甲醇浸泡龙须菜干粉末,研究了其甲醇提取物对3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鲜龙须菜浓度≥32 g·L-1时,其能显...  相似文献   
22.
酞酸酯对龙须菜的生态毒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酞酸酯类化合物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生长的影响以及酞酸酯在龙须菜体内的积累状况。结果表明,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酯二异辛酯(DEHP)4种酞酸酯混合质量浓度为0.05,0.10,0.20和0.40 mg/L的暴露条件下,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均受到了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在高质量浓度处理组(0.1~0.4 mg/L)中,两指标分别下降了18.4%~21.3%和10.4%~15.3%,致毒效应与酞酸酯暴露浓度呈正相关。在受控水体的暴露试验中,利用气相色谱(GC-FID)分析表明,4种酞酸酯类(DMP,DEP,DBP和DEHP)在龙须菜体内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其残留量分别为0~0.14 mg/kg,0~0.83 mg/kg,0.11~1.89 mg/kg,0.01~10.4 mg/kg,其积累程度与酞酸酯分子结构相关,侧链较长的酞酸酯比侧链较短的积累量要大,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3.
报道以青岛野生型龙须菜(wt)、黄色突变体(ye100)、4株绿色突变体(gr180、gr184、gr186、gr188)、委内瑞拉野生型龙须菜(lv)、南非野生型龙须菜(sa)及真江蓠(ga)为材料,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完整的藻胆体。用540nm激发,野生型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78nm和670nm,相对荧光强度FAPB/FPE的比值为1.50。几种材料的PE和APB荧光发射峰没有明显区别(不超过2nm),但两峰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差异。结果显示lv的FAPB/FPE比值最低,只有1.20,gr186的比值最高,为5.67,野生型中sa也比较高,为4.79。用670nm激发,野生型龙须菜的荧光社发光谱有5个峰,分别为499nm、540nm、568nm、614nm、650nm,与其吸收光谱一一对应。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产地龙须菜及真江蓠的荧光发射峰的波长都与其吸收光谱相对应。  相似文献   
24.
海藻栽培——传统方式及其改造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费修绠  鲍鹰  卢山 《海洋与湖沼》2000,31(5):575-580
目前所有的海藻栽培技术和方法都是以在对藻类个体和群体的了解为基础的,这就是传统海藻栽培业的基础和出发点.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和进步已使陆地的农业和医学大为受益,但传统的海藻栽培业还很少应用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实际上自从建立以来最基本的栽培技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海藻栽培在技术上比较保守,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六个方面.新的栽培种类需要增加,新的技术需要发展和应用,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和改进.本文就传统海藻栽培业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的改造途径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5.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在浙江越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从湛江引入,并在浙江自然越冬后生长正常的,以及从海口新引入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越冬保种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不同的种藻密度、培养液比重、水层、光强、底质及人为低温处理,对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引入的种藻具生长快、对环境的剧烈变化敏感;已越冬的种藻更能适应低温低比重的条件。以0.3m左右的水层,比重1.010,避免直射强光的低光照,能够安全保种越冬。低温干冻比水冻更易致死。可以经受7天的0℃低温。砂质的底质有利于越冬保种。在浙江普通的育苗室内就可以进行越冬,越冬后,死亡率低于0.07%/d。  相似文献   
26.
提取江蓠琼脂新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江蓠琼脂新工艺条件的研究李来好,陈培基,王道公,吴燕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加工研究室)摘要采用"高温稀碱法"提取江蓠琼脂,系统地研究了江蓠的碱处理、漂白和提胶的新工艺条件。其主要特点是:(1)在碱处理中,添加了蒽衍生物,使琼脂的...  相似文献   
27.
本文报道了红藻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委内瑞拉株的藻红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 ,将所得序列与其它红藻 - Rhodella violacea,Polysiphonia boldii,Griffithsia monolis,Porphyra tenera,Porphyra yezoensis及青岛产龙须菜的相应序列对齐后 ,进行了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 ,同一属的藻红蛋白 α和 β亚基之间的间隔序列 ,从长度到核苷酸序列均非常相似 ,而同一科不同属或同一目的科间的该序列有很大的不同 ;两不同产地龙须菜的 PE基因在 β亚基上的转换多于颠换 ,说明 β亚基比 α亚基保守 ;委内瑞拉来源龙须菜与青岛产地龙须菜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 ,应为同属不同种关系 ;由藻红蛋白基因所得的系统树包括 3个与建立在形态标准上的遗传位置一致的分支 ;藻红蛋白基因序列可用于种间及更高地位的分子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8.
龙须菜藻体匍匐组织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于1992年9月-1994年8月,在模拟潮间带生态条件的培养过程中,对龙须菜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进行长期的连续性观察研究。研究中发现,以往被称为“固着器”的藻体匍匐组织具有特殊生理特性;它是孢子萌发后首先形成的部分,是直立藻体产生的基础;当夏末和深冬季节到来时,直立藻体通常成熟,放散孢子后逐渐衰退,这种趋势从藻体尖端开始逐渐向基部发展,最终保留匍匐组织度过逆境。待温度适宜时又从匍匐组织上萌生新的直立枝  相似文献   
29.
不同世代大石花菜切段育苗的生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的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切段为材料,进行切段的再生、附着与直立苗培育的辐照度-温度双因子试验及pH和盐度的试验。观测切段培育的死亡率、再生率、附着率、切段平均再生芽数和再生芽长度的变化,还观察了切段培育出直立苗及其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雌、雄配子体和孢子体在不同辐照度-温度组合以及不同盐度、pH条件下,切段的培育情况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三者的生态适应性基本一致。适宜的培育条件是温度17.5~22.5℃,辐照度20~60μEm~(-2)·S~(-1),盐度15~35,pH8.0~8.5。  相似文献   
30.
马鸣 《干旱区地理》2002,25(2):139-142
经过实地考察和访问,以及结合中国古籍和近代的鸟类学文献,对曾经分布于我国新疆的中亚白鹳(Ciconia ciconia asiatica)种群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据Scully(1876)和Ludlow and Kinnear(1933-34)等记载,一百年前,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曾广泛分布于新疆南部的莎车和喀什等地区。根据笔者自1985-2001年对新疆各地的调查和访问,中亚白鹳在新疆(或者说在全中国)消失的年代大约为1980年前后。其原因归结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如绿洲人口的增加、农业开垦、栖息环境(湿地)的破坏和丧失、种间竞争(自然因素)以及不应有的滥捕乱猎行为等。白鹳比较喜欢亲近人类(有“送子鸟”之美誉),这也是其遭受厄运的原因之一。目前,新疆还有十几种鸟类(如鹈鹕、琵鹭、黑鹳、鸿雁、疣鼻天鹅、云石斑鸭、白肩雕、马雕、猎隼、黄爪率、白鹤、斑胸田鸡、长脚秧鸡、大鸨、小鸨、波斑鸨、遗鸥、小鸥、中亚鸽等)亦正面临相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