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罗秋菊  陈可耀  黄霞 《热带地理》2012,32(2):113-120,127
广交会及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已成为广州会展业的代表符号,广州琶洲村毗邻琶洲会展中心,是会展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典型城中村.本文以琶洲村村民为例,通过社区居民感知内容、感知结构及感知特征3个维度解析城市大力倡导发展的会展业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其区别于以往研究之处有二:一是把视角放在产生持续效应的会展中心和大型展会对周边社区的经济影响上,而非偶发性的体育事件和节庆活动;二是运用定性的方法重点挖掘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而非运用追求普适性的定量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社区经济对会展业的依赖性增强,主要表征在影响居民的收入来  相似文献   
82.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一直是尼泊尔许多地区(包括尼泊尔东部)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评估了尼泊尔Sunsari区Koshi Tappu野生动物保护区Paschim Kusaha村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正式/非正式访谈,从不同家庭的47名受访者中收集数据。结果显示,破坏力最大的野生动物为野象、野猪和野水牛,袭击最多的农作物为水稻(63.83%)、玉米(19.15%)和马铃薯(17.02%)。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大部分相遇发生在夜间(黄昏后和黎明前),有记录显示夜间相遇占总相遇次数的78.72%。当地居民受到的主要负面影响包括财产损失、动物骚扰以及野生动物对农田的破坏等。尽管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人类死亡率记录令人不安(在过去5年中有22人死亡),但仍有70%的受访者对野生动物保护持积极态度。建议提高对野生动物行为的认识以及保护,设立容易获得补偿的计划和项目,以尽量减少该地区的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相似文献   
83.
Nigeria is in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stages of extracting its oil sands resources to boost national revenue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like other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including the Republic of Congo and Madagascar. Compared to resource‐rich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Canada and America, the consequences of oil sands extraction is likely to be disastrous in countries like Nigeria that have a poor reputation for managing resources (as is the case with the petroleum sector). Using a mixed‐method approach—focus group discussion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this paper addresse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bout oil sands extraction in Nigeria. Overall, the communities perceived oil sands development negatively, because of fears of loss of communal lands, biodiversity, water availability and quality, and pollution. They were angry with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s over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were deprived of socio‐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pollution from prolonged delays in oil sands extraction. The way forward is to form sustainable partnership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communities, industry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achieve responsible oil sands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evelopment that meets climate obligations, addresses cumulative impacts, and acts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host communities and Nigerians.  相似文献   
84.
江南水乡古镇已成为城市居民和游客回归自然、追忆乡愁的休闲旅游新标的。为获取游客对此类旅游目的地客观、真实的感知,避免游客自述性反馈的主观干扰,广泛借助格式塔心理学、凝视理论、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游客受雇拍摄法——邀请游客在游历过程中拍摄一系列照片,通过对照片编码和拍摄点的分析,解构游客凝视的元素、结构和空间流动,归纳游客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感知意象特征。结果表明,游客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感知意象呈现具有原真属性、创意属性以及功能属性的三维耦合结构。其中,最具传统江南文化表征的原真属性占据感知意象的主导,代表新式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意属性具有提升和开发的潜力,而带有旅游功能属性的感知意象相对最弱。从空间角度看,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展开与深入,游客感知意象流动易在古镇入口、特色通道与景观带、园林标志物处高度聚焦、聚集。  相似文献   
85.
Developing a cultural landscape establishes a regional identity, creates value for residents, and has potential to diversify a community’s economic base due to tourism development. Changes in local landscape morphology lead to multidimensional challenges in terms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residents. The study examined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changes in their local landscape regarding its visual form, the meanings they constructed with the landscape, and their functional experience of living and working in it. Findings revealed that in its agricultural era, the visual landscape, meanings, and experience consisted mainly of physical elements connected with residents’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production. In the tourism era, the visual landscape, meanings, and experience were connected to recreational settings and iconic landmarks associated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Both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ccurred in ways that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and built a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connected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86.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SPSS 18.0和AMOS 17.0数据统计软件对周庄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进行了统计和处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以及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感知差异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周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总体上存在由利益关联、价值效能和情感眷恋组成的三维结构.②在感知次序上,呈现“利益关联→价值效能→情感眷恋”递减分异规律,本质上反映了深层结构是一种经济表层→社会感知→心理感知从外而内的感知规律.居民并未因具有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权能而表现出对旅游开发的全面认同,在社会认同感知和心理认同感知层面还未得到深入,反映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感知结构.③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因参与旅游内容或程度不同对三维结构同样存在依次递减的分异规律,且每类群体间存在差异状态.研究认为,高质量的社会空间感知具有认知结构的全面性,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力提出新的诉求,提高居民空间参与程度和感知需要从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的路径逐步改善.研究对周庄古镇旅游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87.
侯彩霞  周立华  文岩  陈勇 《中国沙漠》2018,38(4):872-880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002年起国家全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后,草地生态明显恢复。作为草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禁牧政策的最直接承受者,农户对政策的适应性直接影响政策的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可持续性。基于宁夏盐池县入户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感知以及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感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盐池县社会-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理想的系统稳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但社会系统的适应性较低。农户普遍认为禁牧政策实施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但对禁牧政策满意度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的感知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性感知差异较大。(2)不同类型农户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应对禁牧政策实施造成的影响。纯农户适应策略以收缩型为主,兼业户和非农户以调节型为主,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以收缩型为主,高收入农户以调节型为主。(3)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成本、自我效能和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适应性策略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公众聚集场所人群高度聚集,流动性大,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时常发生群死群伤的拥挤踩踏等突发公共事件。针对现有以视频监控的人群分析,无法从空间视角掌握区域人群状态的时空格局,本文提出了面向人群分析的视频GIS框架,将视频数据映射至地理空间,在GIS环境下提取人群密度、人群运动矢量场等人群特征。通过分析人群运动矢量场可得到人群运动模式及各方向人群主体运动速率。最后,将视频监控系统与GIS进行有机集成,设计并实现了以视频与GIS协同的区域人群状态实时感知监控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为大型集会活动的突发事件预防、人群疏导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9.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自驾游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自驾游已成为中国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主要方式,应当受到旅游研究者的关注。而在游客满意度热点研究中,对自驾游客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尚不多见。在中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背景下,以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统计与建模分析,构建自驾游客感知维度及其对总体满意度影响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的自驾游客感知维度,构建四个外生结构变量,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来检验其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游客旅行需求、自驾旅行优势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其次是目的地的设施与管理,而高速公路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路径的研究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对分样本进行的因素恒等性检验揭示,自驾游客感知-满意度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揭示游客选择自驾游方式主要缘于自身需要,追求个体出行的自由和舒适成为自驾游客的主要目标,游客感知与体验应是自驾车旅游系统中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0.
黄土高原和鲁西南案例区乡村居民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跟应  黄夫朋  李曼  李国敬 《地理研究》2012,31(7):1233-1247
基于甘肃省会宁县黄河灌溉区、旱作农业区和山东省单县农业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案例区乡村居民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一般特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认知、义务认知和支付意愿及其区域和社会人口差异。研究发现:案例区乡村居民普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但对全球气候变化概念和发生原因的理解较肤浅。一定程度上,受访者通过当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受访者认为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应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个人和家庭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能力有限、支付意愿低,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受访者认知差异明显;存在原因认知决定责任者归属和能力认知、进而决定支付意愿的因果链,作者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