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1年   1篇
  1919年   1篇
  1915年   1篇
  1905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7篇
  1882年   2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7篇
  18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43.
44.
45.
针对目前台站测氡仪校准困难的问题,提出标准仪器校准法,并将其与RN-FD循环式氡气固体源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台站应用最为广泛的RN-150小型氡气固体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RN-150小型氡气固体源及AlphaGUARD P2000F标准仪器分别对FD-125测氡仪3个闪烁室进行校准后得到的校准系数相对误差分别为0.2%、3.4%、2.8%,均达到目前地震监测中氡观测的技术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测氡仪标准仪器校准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
铜石金矿田是新发现的新类型金矿田,该矿田金矿化类型较多,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化是最主要的类型.但以往常用的某些化探指示元素在大型金矿床附近也只有孤立的Au、Ag元素异常;而在不具有工业价值的斑岩型、夕卡岩型金矿点附近形成了高浓度的多元素组合异常.以前常用的化探指示元素已经不能满足该区野外找矿的需要.为了强化矿致异常,弱化非矿异常,该矿田外围找矿应利用分散元素Te、Se和卤素元素F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三肇凹陷和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断裂密集带与油气分布叠合的方法,分析断裂密集带在油气成藏分布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发育35条断裂密集带,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发育9条断裂密集带;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断裂密集带对油运移的控制作用表现在2方面:(1)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为油输导断裂;(2)断裂密集带不利于油横穿其侧向运移,但可沿其侧向运移.断裂密集带对油聚集的控制作用表现在2方面:(1)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和断阶构造是油聚集的有利部位;(2)断裂密集带内部的背形构造也是油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3处不同热储类型的地热水水质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试从热储岩性、矿化度、pH值、温度及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水中F~-溶解的影响机理,认为:热储岩性对地热水水质起决定作用,高热储温度、碱性环境是水中氟离子富集的有利条件;水中Ca~(2+)可与F~-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对水中氟离子的富集起限制作用;水中F~-与H_2SiO_3,Sr的含量一般存在共生关系。水中氟的活性和含量不能看作只与某种盐类或阴、阳离子发生单相关的孤立作用的结果,而要重视在水中各种盐类并存的混合体系中可能出现的元素或物质间的拮抗、协同及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9.
利用F10.7和Mg II构建太阳极紫外辐射长时间序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OHO/SEM在1996-2008年的太阳EUV观测数据,比较和评估F10.7和Mg II作为EUV代理参数的代表性,不能支持Viereck等关于Mg II是比F10.7更好的代理参数的结论.通过比较对两种参数的多种回归计算结果,确立双因子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构建EUV计算模式,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SEM观测数据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重建EUV数据系列.利用该模式,构建了1978年11月以来的太阳极紫外辐射数据序列.  相似文献   
50.
Record ozone loss was observed in the Arctic stratosphere in spring 2020.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what caused the extreme Arctic ozone loss.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examined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extreme Arctic ozone loss was likely caused by record-hig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 in the North Pacific. It is found that the record Arctic ozone los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remely cold and persistent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over February–April, and the extremely cold vortex was a result of anomalously weak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weak wave activity can be traced to anomalously warm SSTs in the North Pacific. Both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show that warm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could have caused the weakening of wavenumber-1 wave activity, colder Arctic vortex, and lower Arctic ozon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 the present-day level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severe Arctic ozone loss could form again, as long as certain dynamic conditions are satis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