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1篇
  免费   947篇
  国内免费   1771篇
测绘学   747篇
大气科学   1062篇
地球物理   1473篇
地质学   2631篇
海洋学   1114篇
天文学   801篇
综合类   421篇
自然地理   57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386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447篇
  2006年   518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367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21年   1篇
  1905年   2篇
  1900年   1篇
  1897年   1篇
  1882年   1篇
  1880年   1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81.
卢彦  冯勇  李刚  刘卫 《岩矿测试》2015,34(4):442-447
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的主要矿物有方铅石、闪锌矿,常伴生有重晶石、萤石等矿物,使得MVT型矿石在酸处理过程中易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硫酸铅钡复盐,故而检测矿样中铅的含量偏低。本文建立了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体系酸溶分解MVT型矿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铅含量的分析方法。实验比较了盐酸-硝酸-氢氟酸、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盐酸-硝酸-硫酸三种酸溶体系的溶样效果,并通过X射线衍射论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盐酸-硝酸-氢氟酸体系克服了复盐硫酸铅钡和硫酸铅沉淀的生成,适量的氢氟酸促进了Pb SO4的溶解,X射线衍射表征也表明此种酸溶体系的沉淀中不含有Pb SO4,可更彻底地分解MVT型矿石。本方法精密度(RSD)为0.3%~0.6%,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6.0%~99.2%,铅的最佳检测范围为0.01%~20.0%。  相似文献   
982.
智能地质调查体系与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用了近10年时间,在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领域基本完成了地质调查全流程数字化过程。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大环境下,未来5至10年,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本文基于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在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交换传输、三维建模、信息泛在服务、业务管理全面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空间与普适计算概念给出了智能地质调查定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和Hadoop生态体系为基础的天地空一体化的智能地质调查体系、架构和应用模式,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3.
贵州铁(稀土)多金属矿资源储量丰厚,但是因其赋存条件的特殊性,勘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此开展铁(稀土)多金属矿的物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今后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简要介绍了AMT(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方法以及贵州威宁秋木构工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重点讨论了AMT在秋木构工区铁(稀土)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电阻率断面图的综合推断解释,划分出了二叠系宣威组与峨嵋山玄武岩组地层界面,圈出了含矿有利部位。经钻孔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984.
冠层反射光谱对植被理化参数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理化参数与许多有关植物物质能量交换的生态过程密切相关,定量分析植被反射光谱对理化参数的敏感性是遥感反演理化参数含量的前提。本文采用EFAST(Extend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利用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分析了冠层疏密程度对叶片生化组分含量、冠层结构以及土壤背景等多种参数敏感性的影响,并对植被理化参数反演所需先验知识的精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1)对于较为稠密的冠层,可见光波段的冠层反射率主要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冠层反射率主要受干物质量和含水量的影响;(2)对于稀疏的冠层,LAI是影响400—2500 nm波段范围内冠层反射率的最重要参数,土壤湿度次之,叶片生化参数对冠层反射率的敏感性较低;(3)在已知稀疏冠层LAI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土壤的干湿状态,可显著提高冠层反射率对叶绿素含量的敏感度,有助于稀疏冠层叶绿素含量的反演。  相似文献   
985.
杨娟  陶叶青 《测绘科学》2015,40(4):15-18
针对传统的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高斯-马尔科夫(G-M)模型实现坐标系统转换的方法导致转换模型参数精度低下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算法的坐标系统转换方法。考虑到粗差会导致控制点坐标精度差异较大,因此根据稳健估计理论进行迭代定权,在总体最小二乘算法下建立G-M模型,以便求解转换模型参数,并通过算例比较不同算法的转换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稳健估计的总体最小二乘抗差算法实现的空间坐标转换精度高于传统方法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986.
针对网格环境下导航地图数据的共享与管理问题,文章提出以多级分区空间索引目录结构为基础的对等导航服务网格体系结构:分析了对等导航服务网格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并基于Globus Toolkit设计实现了对等导航应用服务网格实验平台,提供了全国范围的地图浏览、定位监控、路径分析等服务。实验结果表明该平台能为位置服务应用提供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987.
高轨卫星轨道预报中神经网络模型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轨卫星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该类卫星的轨道预报精度有利于用户定位精度的提高。提出了一种改进高轨卫星轨道预报精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避开了精化动力学模型的困难,尝试从轨道预报误差的规律中寻找突破。利用神经网络作为建立预报模型的工具,将某历史时刻的轨道预报误差作为训练样本,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补偿当前时刻的预报轨道以提高轨道预报精度。对影响神经网络模型补偿效果的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制定了适应于高轨卫星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的神经网络最优模型。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预报8,15及30 d应选择的训练步长分别为10,20及25 min;轨道预报8~30 d时,训练噪声均选取0.01。神经网络模型有效地改进了高轨卫星的轨道预报精度,预报4~30 d,轨道精度提高幅度为34.67%~82.37%不等。  相似文献   
988.
以佛山市“岭南天地”(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旧”改造为案例,讨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改造中城市更新概念的衍生、想象及认知局限性.尤其侧重于概念运用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核心区更新中的作用、价值及其在更新实践中的推动或限制因素.研究显示,“三旧”改造概念作为城市更新理念与佛山城市旧区改造的现实问题相互结合而衍生的“应景”产物,在运用中凝练了更新主体(地方政府)对旧区改造发展的愿望、想象和认知倾向.这使得“三旧”改造概念在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存在部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三旧”改造发展模式及其想象展望也可能只是地方政府及开发商谋求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手段.此外,研究显示,“三旧”改造概念只被地方政府和投资人用作组织与寻求他们各自关注点的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技术,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概念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与之相关联的资源,以及一种供使用、阐释、替换的语言.至于这个概念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的实用性,则似乎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989.
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TM影像和ENVISAT ASAR(HH/HV)数据,以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在分布式定量提取评价因子(植被类型、生境结构、巢下水深、植被盖度、人为干扰)的基础上,建立HSI模型对丹顶鹤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实测巢址空间分布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主观专家知识建立的HSI模型得到丹顶鹤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8km2,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65km2,低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85km2,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403km2,结合实测数据验证,得出高适宜、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巢址共占实测巢址的92.86%,不适宜栖息地巢址占7.14%。经检验HSI模型对淡水沼泽湿地典型水禽栖息地的质量评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0.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ccurrence of polygonal faults in sandstone, which is compelling given that layer-bound polygonal fault systems have been observed so far only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 such as clay and chalk. The polygonal faults are shear deformation bands that developed under shallow burial conditions via strain hardening in dm-wide zones. The edges of the polygons are 1–5 m long. The shear deformation bands are organized as conjugate faults along each edge of the polygon and form characteristic horst-like structures. The individual deformation bands have slip magnitudes ranging from a few mm to 1.5 cm; the cumulative average slip magnitude in a zone is up to 10 cm. The deformation bands heaves, in aggregate form, accommodate a small isotropic horizontal extension (strain <0.005). The individual shear deformation bands show abutting T-junctions, veering, curving, and merging where they mechanically interact.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are rar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deformation band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mode I opening fractures. The documented fault network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ng the geometry of km-scale polygonal fault systems in the subsurface, top seal integrity, as well as constraining paleo-tectonic stress reg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