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7篇 |
免费 | 162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3篇 |
大气科学 | 86篇 |
地球物理 | 132篇 |
地质学 | 917篇 |
海洋学 | 46篇 |
综合类 | 161篇 |
自然地理 | 12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152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福建省地震重点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以中国地震局关于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要目标 ,以国家和福建省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主要目标区 ,尤以切实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内城市的防震减灾措施 ,强化城市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为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得到中国地震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地市大力支持 ,已列为福建省“十五”重点项目 ,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72.
Exploring the attractions of city centre living: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British cit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British city centre has been the focus of dynamic housing development and repopulation strategies as a key dimension of the government's urban renaissance programme. Through large scale interview surveys in the provincial city centres of Bristol and Swanse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atures of city centre living, and how these vary amongst a range of soci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actical and mundane attractions of city centre living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ore widely publicised lifestyle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of the city centre commonly emphasised in the gentrification literature. Moreover, the research points to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between age groups, with younger adults placing greater value on the rang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city centre, whilst older people express high levels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A number of policy implications emerge to encourage inclus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within the continued urban renaissance, particularly to challenge the negative perceptions and promote the varied attractions of city centre living to a mix of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73.
天津市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天津市是我国主要缺水城市之一.1990~2000年地表水年平均用水量16.33×108m3,地下水年平均用水量7.11×108m3,地下水的供水比例约占30%左右.1990~2002年,按全国统一部署,对天津市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新一轮评价,评价结果是天津市地下水天然资源为18.13×108m3/a,矿化度小于5g/L的天然资源为15.75×108m3/a,可开采资源为8.27×108m3/a,其中浅层水2.58×108m3/a,深层水3.56×108m3/a,隐伏岩溶水1.24×108m3/a,山区1.10×108m3/a.天津市地下水开采程度已达90.45%,除蓟县、宝坻、宁河、静海略有盈余,其余各区、县已超采.要解决天津市规划需水量(2010年)56.76×108m3/a的要求,必须采取外调水源、工农业节水和污水回收利用、海水淡化利用、利用坑、塘、洼、淀尽可能拦蓄汛期弃水等措施.天津市每年7×108~8×108m3的地下水资源为多年稳定补给的地下水资源,属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但必须调整开采布局,压缩深层水的开采量,以遏制地面沉降继续发展.在连续干旱年份,为解决城镇生产及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建立一种非常规的并有一定开采周期的应急供水水源地,可缓解一部分供水压力.经初步论证,蓟县平原区和宝坻中北部第四系全淡水区及邻近的咸水分布区,有望建成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经勘查,蓟县城关、西龙虎峪、宝坻石化、宁河县北部岩溶水等4个蓄水构造,也具备建设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条件.用于应急供水的水源地总可开采量约100.57×104m3/d(3.67×108m3/a),可供市区水量为64.5×104m3/d(2.35×108m3/a).对于类似天津市这种特大型城市,建立供水水源储备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4.
对镇安场变形体、库岸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目的是为三峡水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该变形体的工程地质勘察,取得了变形体及滑移带的近期变形特征,确定出变形体的稳定系数。给出变形体在天然状态下、连续高强度暴雨、水库蓄水位达175m及降至145m时荷载受力情况下的一系列参数,并作出稳定性简评。通过对库岸现状的定量勘查,采用对未来坍岸破坏方式的预测,用类比及计算法得出当库水位动、静态发生改变时变形体的变形情况及变形体与库岸防治设计的有关参数。其中浅基础下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参数为:强风化泥岩300kPa,强风化砂岩500kPa,中等风化泥岩1000kPa,中等风化砂岩2000kPa;基底摩擦系数为:泥岩0.4,砂岩0.5;墙后填土重度20kN/m3。按上述各项参数实施防治措施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河南省濮阳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阳市是河南省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目前濮阳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引发的主要是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从水资源、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出发,提出实现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6.
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武汉市现有勘察资料,初步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从空间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赋水条件入手,研究得出武汉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存在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作用、软土变形三大工程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指出各区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的方法。最后以武汉地铁首期工程为例,分析工程地质优势与问题,提出防范问题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7.
山东省济南市东郊某在建铁矿,于2009年7月产生了严重的地面塌陷。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发现,该矿区地面塌陷并非通常所说的采空区塌陷,而是岩溶地面塌陷。该结论为矿山地面塌陷防治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否定了第四系厚度大(大于35m)不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已有认识,并预示隐伏岩溶发育地区,随着上覆松散土体厚度的加大,一旦产生岩溶地面塌陷,其规模和危害也将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九江市地质环境的调查与客观实际情况分析,选取地质灾害、已有资源和河流侵蚀作用等作为敏感因子;选取地形坡度、斜坡高度、基岩埋深等作为重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九江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共划分出1277个单元,评价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环境质量优越的单元占总评价面积的65.86%,较好、简单改善后可建设的单元占15.35%,中等、一般需要一定工程措施的建设用地占1.57%,其它较差的和不适于建设用地的单元仅占17.22%。这个结果对九江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相应的地质环境信息,最大限度实现城市建设与地质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达到城市建设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从而也证明了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解决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9.
泉州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研究泉州市区表层土壤中17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积累指数Igeo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评价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Li,Ti,Fe,Sc,V,As,Sb,S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r,Ni,Cu,Zn,Bi在可氧化态中占有大比例,但仍以残渣态为主;Pb以可还原态为主;Mn,Cd,Co在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中占有较大比例。根据地累积指数法和RSP,泉州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Sc,Co,Ni,Cu,Cd,Sb,Pb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泉州市城区受到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