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6篇
  免费   1983篇
  国内免费   2311篇
测绘学   290篇
大气科学   1534篇
地球物理   1646篇
地质学   5023篇
海洋学   818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1067篇
自然地理   116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54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85篇
  2017年   350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393篇
  2014年   502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578篇
  2011年   583篇
  2010年   546篇
  2009年   546篇
  2008年   518篇
  2007年   580篇
  2006年   583篇
  2005年   505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77篇
  2002年   335篇
  2001年   365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61.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162.
文中研究了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双热带辐合带(Double ITCZ)现象,并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从海洋热量收支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Double ITCZ现象是在热带太平洋赤道南北两侧各出现一条ITCZ的现象,这是耦合海-气环流模式中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异常现象,与实际气候中出现的Double ITCZ现象并非指同一问题。文中对比观测和模式结果,指出了Double ITCZ现象的主要特征,针对它的出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再利用模式输出的热量收支各项进行统计,得到了从海洋热收支分析得到的海表温度变化原因。与观测到的正常模态相比,Double ITCZ是一个异常的模态,它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西太平洋暖池区的降温和东南太平洋10°S附近的升温。海洋热量收支分析表明,暖池区的降温主要是受到扩散的作用,而表层平流的异常增暖在决定异常辐合带区升温过程中占第一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3.
高斯平面坐标换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鲍建宽 《测绘工程》1997,6(3):46-49,55
依据高斯投影原理,提出了一种在高斯平面与任决高程平面间进行坐标转换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计算软件。  相似文献   
164.
165.
3DstructuralreconstructionofMohointheTangshanearthquakeareabyusinginversionofcurvedinterfaceXIAOLINGLAI(赖晓玲)XIANKANGZHANG...  相似文献   
166.
I.INTRODUCTIONReseri,oirsonoverloadedriverswillreachthestateofrelativeequilibriumwithcontinuousdevelopmentofsedimentation.Insuchcase,thereisdePOsitinfrontofthedam.Thereforethesiltpressureonthedambodyisconsiderablylarge.Sedimentationelevationinfrontofthedamisoneofthefactorsofcalculatingthesiltpressure.Inaddition,tokeeplong-termworkingstorageinreservoif,itisnecessarytoinstallbottomoutlets.Asthereisapressureconduitinfrontoftheoperatinggateofthebottomoutlet,thesedimelltenteredtheconduitwill…  相似文献   
167.
李延香  徐传玉  滕俏斌 《气象》1997,23(11):22-26
华北地区区域性暴雨综合预报技术是以H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为基础,以物理量诊断为主要依据,综合使用上卫星云图,常规气象资料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等众多信息逐步订正,以人机结合方式制作华北地区区域性暴雨预报的技术。实验表明,该技术对华北暴雨有较好的判断和预报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基本上模拟预报员的预报思维和业务流程制作暴雨预报1,系统分段执行,透明度大,便于改进,也有利于预报员了解暴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  相似文献   
168.
孙天林  王燕群 《地震》1997,17(4):425-428
着重介绍了北京顺义4.0级地震前后板桥井水位的异常特征,并通过对板桥井二次异常的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井水位异常时间尺度与震级之间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69.
次生孔隙是戴南组一段(E2d1)砂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分布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本文在沉积、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次生孔隙成因机理,指出有机酸的溶解作用是形成戴南组一段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有机质成熟生烃和粘土矿物的转变导致的泥岩压实异常特征,进行次生孔隙的横向分布预测,取得了凹陷不同构造带次生孔隙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0.
Anatectic migmatites in medium- to low-pressure granulite facies metasediments exposed in the Larsemann Hills, East Antarctica, contain leucosomes with abundant quartz and plagioclase and minor interstitial K-feldspar, and assemblages of garnet–cordierite–spinel–ilmenite–sillimanite. Qualitative modelling in the system K2O–FeO–MgO–Al2O3–SiO2–H2O–TiO2–O2, in conjunction with various PT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high-grade retrograde evolution of the terrane was dominated by decompression from peak conditions of c. 7 kbar at c. 800 °C to 4–5 kbar at c. 750 °C. Extensive partial melting during decompression involved the replacement of biotite by the assemblage cordierite–garnet–spinel within the leucosomes. These leucosomes represent the site of partial melt generation, the cordierite–garnet–spinel–ilmenite assemblage representing the solid products and excess reactants from the melting reaction. The extra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is decompression-generated melt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syntectonic pegmatites and extensive granitic plutons. Leucosome development and terrane decompression proceeded during crustal transpression, synchronous with upper crustal extension, during a progressive Early Palaeozoic collisional event. Subsequent retrograde evolu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cooling, as indicated by the growth of biotite replacing spinel and garnet, thin mantles of cordierite replacing spinel and quartz within metapelites, and garnet replacing orthopyroxene and hornblende within metabasites. P–T calculations on late mylonites indicate lower grade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of c. 3.5 kbar at c. 650 °C,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cooling tex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