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4篇 |
免费 | 578篇 |
国内免费 | 4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5篇 |
大气科学 | 51篇 |
地球物理 | 1137篇 |
地质学 | 1387篇 |
海洋学 | 263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336篇 |
自然地理 | 4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140篇 |
2007年 | 168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68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31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介绍“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VLBI站坐标解算的方法和过程.采用1994-2009年共50次观测数据解算台站及基线的年变化率,得到了台站的坐标及基线的年变化,并给出了VLBI站坐标解算的统计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2.
简述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的建设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并对系统所得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系统可产出连续、高精度的GPS基准站三维坐标及基线数据,可为地震监测和地壳运动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GPS数据素材。 相似文献
73.
传统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依赖人工构建特征,算法设计复杂且精度不高;而将2幅不同时相影像叠加后输入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会造成不同时相的特征相互影响,难以保持原始影像的高维特征,且模型鲁棒性较差。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孪生网络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以经典DeepLabv3+网络的编解码结构为基础对网络进行改进:(1)在编码阶段利用共享权值的孪生网络提取特征,通过2个输入端分别接收2幅遥感影像,以保留不同时相影像的高维特征;(2)在特征融合中用密集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型代替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型,通过密集连接的方式结合每个空洞卷积的输出,以提高对不同尺度目标分割的精度;(3)在解码阶段中针对不同层级特征图信息差异较大,难以融合的问题,引入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特征对齐模型,引导不同层级的特征对齐并强化学习重要特征,以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应用开源数据集CDD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并与UNet-EF、FC-Siam-conc、Siam-DeepLabv3+和N-Siam-DeepLabv3+网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精确率、召回率、F1值和总体精度上达到8... 相似文献
74.
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5.
崔笃信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4,(1)
地壳纯变形分为剪切变形和扩张变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仅利用复测水准资料求出描述地壳剪切变形和扩张变形指标的方法和步骤,所得的定量指标不受基准的影响,受测量累积误差的影响亦很小,能客观地反映地壳变形的特征。通过理论和实例证明:以一点周围变形分量的最大值代表该点周围垂直面的变形程度比其平均值更能突出变形信息。最后根据实例计算结果分析了剪切变形分量、扩张变形分量与形变速率、构造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6.
于品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4,(1)
对《地球演化》一书中的某些重要论点提出质疑。认为运用角动量守恒原理应考虑其适用条件,这一定律不适用于地球核幔体;核幔体与岩石圈之间能否作相对运动尚有待证实;地壳运动的总趋势是逐渐减弱而不是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77.
周国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4,(4)
针对中下扬子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而其地壳构造十分复杂、天然地震比较活跃的现实情况,以实测的地球物理资料与卫星重力异常等相结合,分析了该地区地壳构造和上地幔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指出该地区中强震的形成和发生既有可能与地壳层中存在的低速带和高导层有关,还可能与更深部上地幔内部构造的背景因素有关。文中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Group velocities of Rayleigh and Love waves along the paths across the Black Sea and partly Asia Minor and the Balkan Peninsula are used to estimate lateral variations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As a first step, lateral variations of group velocities for periods in the range 10–20 s are determined using a 2D tomography method. Since the paths are oriented predominantly in NE–SW or N–S direction, the resolution is estimated as a function of azimuth. The local dispersion curves are actually averaged over the extended areas stretched in the predominant direction of the paths. The size of the averaging area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best resolution is approximately 200 km. As a second step, the local averaged dispersion curves are inverted to vertical sections of S-wave velocities. Since the dispersion curves in the 10–20 s period range are mostly affected by the upper crustal structure, the velocities are estimated to a depth of approximately 25 km. Velocity sections along 43° N latitude are determined separately from Rayleigh and Love wave data. It is shown that the crust under the sea contains a low-velocity sedimentary layer of 2–3 km thickness, localized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deeps, as found earlier from DSS data. Beneath the sedimentary layer, two layers are present with velocity values lying between those of granite and consolidated sediments. Velocities in these layers are slightly lower in the deeps,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layers are lowered. S-wave velocities obtained from Love wave data are found to be larger than those from Rayleigh wave data, the difference being most pronounced in the basaltic layer. If this difference is attributed to anisotropy, the anisotropy coefficient = (SH - SV)/Smean is reasonable (2–3%) in the upper layers, and exceeds 9% in the basaltic layer. 相似文献
79.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的挤出,并于中新世末引起华北地块的向东挤出。大约在7.3 Ma,太行山西侧渭河盆地唐县面首先解体,继而向北、向东发展;到5 Ma左右,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导致华北中部唐县面全面解体,形成多个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以及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这些断陷盆地的断陷幅度各不相同,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断陷幅度较大,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断陷幅度较小,太行山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断陷活动不明显。伴随着盆地的形成,太行山相对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山西地堑系控盆断裂以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仍存在明显活动,切割并控制第四系,局部在地表形成地裂缝。华北地块中部的应力场恢复以及深部构造分析表明,深部地幔上涌对浅部伸展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深部构造演变与浅部构造演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太行山东部渤海湾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就进入拗陷阶段,断裂活动弱,构造演化与西侧差异较大,表明这期构造运动动力源于西侧,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两侧差异演变的边界,调节着两侧的差异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80.
本文根据地质和物探资料,论证横贯中国东南部桂西、黔东南、湘西北、鄂东南、赣西北、皖东南和苏南的湘黔-江南古断裂带。中元古代为超壳断裂,古生代属壳断裂,是一条长期发展的控岩控矿的古断裂带。往东入海,延向济州岛和西南日本飞驒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