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95篇 |
免费 | 3593篇 |
国内免费 | 53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16篇 |
大气科学 | 4068篇 |
地球物理 | 6385篇 |
地质学 | 10749篇 |
海洋学 | 3239篇 |
天文学 | 1092篇 |
综合类 | 1763篇 |
自然地理 | 39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414篇 |
2022年 | 761篇 |
2021年 | 977篇 |
2020年 | 1124篇 |
2019年 | 1338篇 |
2018年 | 931篇 |
2017年 | 1234篇 |
2016年 | 1241篇 |
2015年 | 1276篇 |
2014年 | 1624篇 |
2013年 | 1899篇 |
2012年 | 1605篇 |
2011年 | 1688篇 |
2010年 | 1322篇 |
2009年 | 1725篇 |
2008年 | 1691篇 |
2007年 | 1740篇 |
2006年 | 1685篇 |
2005年 | 1323篇 |
2004年 | 1234篇 |
2003年 | 1045篇 |
2002年 | 815篇 |
2001年 | 716篇 |
2000年 | 644篇 |
1999年 | 606篇 |
1998年 | 606篇 |
1997年 | 526篇 |
1996年 | 427篇 |
1995年 | 384篇 |
1994年 | 317篇 |
1993年 | 314篇 |
1992年 | 215篇 |
1991年 | 173篇 |
1990年 | 133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104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51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21篇 |
1978年 | 13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25篇 |
1973年 | 17篇 |
1971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城市建筑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高度对城市三维空间形态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城市二维形态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城市三维起伏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方面研究较少,对城市上空利用程度及发展规律认识仍相对缺乏。本文以南京市老城区为例,基于城市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将城市建筑抽象为三维点要素,运用点格局分析法研究城市建筑三维宏观特征及建筑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南京老城区建筑呈集聚分布,聚集性顺序是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多层建筑>超高层建筑。除超高层建筑外,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随着空间尺度先增后减,均在1.5 km尺度聚集性最大;显示1.5 km的街区单元应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最适宜单元。(2)南京老城区建筑高度空间分布表现为“三高一低”,即3个高值区(新模范马路、新街口和珠江路区域)和1个低值区(集庆门区域),它们与不同时期城市中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类型建筑与城市基准地价的相关分析显示,建筑高度的分布与城市基准地价呈现一定相关性。结果表明,点格局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分析城市建筑在平面及三维的空间格局特征,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形态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72.
山东半岛南北两侧海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北两侧的烟台崆峒岛(KTD)海域和日照东港(DG)海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18S rDNA V4区为目标基因,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两海域的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同期测定两海域的环境因子(溶解氧、氨氮含量等10个理化指标),并与真核浮游生物丰富度做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鉴定出浮游生物455种,其中,KTD海域共检测出真核浮游生物36个门类424种;DG海域共检测出真核浮游生物34个门类365种。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Diatomea)是两海域浮游植物中整体丰度最高的门类。KTD海域,绿藻门各月丰度在3.0%—21.3%之间,其中2018年7月(K1807)最高,达到了21.3%;硅藻门各月丰度在2.0%—16.59%之间,其中2018年2月(K1802)最高,达到了16.59%。DG海域,绿藻门各月丰度在2.0%—12.3%之间,其中2017年11月份(D1711)最高,达到了12.3%;硅藻门各月丰度在2.0%—47.0%之间,其中1月(D1801)最高,达到了47.0%。占优势地位的浮游动物主要是节肢动物门类的物种,其每月丰度分别在6.0%—38.9%和7.6%—48.6%之间。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DO、pH、硅酸盐、硝酸盐氮等环境因子为影响该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了解双壳经济贝类养殖区饵料组成及其在时空的变化,对海岸带食物网、生态基础管理和海洋经济贝类养殖生产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73.
W.A. Mulder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4,62(1):17-33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with the constant‐density acoustic wave equa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by the focusing of extended migration images, obtained by introducing a subsurface shift in the imaging condition. A reflector in a wrong velocity model will show up as a curve in the extended image. In the correct model, it should collapse to a point. The usual approach to obtain a focused image involves a cost functional that penalizes energy in the extended image at non‐zero shift. Its minimization by a gradient‐based method should then produce the correct velocity model. Here, asymptot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this method may be too sensitive to amplitude peaks at large shifts at the wrong depth and to artefacts. A more robust alternative is proposed tha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generalization of stack power and maximizes the energy at zero‐subsurface shift. A real‐data example is included. 相似文献
374.
Arctic sea-ice mo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pressure field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Daily Arctic sea-ice motion maps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s (December–March) from December 1988 to March 2003 derived from
NSCAT, QuikSCAT, SSM/I, and AMSRE data by a wavelet analysis method have been merged with those derived from buoy data. These
merged sea-ice motion data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circulation regimes and winter-to-winter variability of Arctic sea-ice
mo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a-ice motion and the pressure field in the Arctic Ocean was also studied by apply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the monthly merged sea-ice motion data and the monthly pressure field data from IABP. The mean
Arctic sea-ice motion map of the 15 winter seasons has two distinct features: the Beaufort Gyre and a cyclonic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Eurasian Basin, which moves ice from the Laptev Sea to Fram Strait. The strengths and sizes of the two features
change from one winter season to another. Seasons with a strong or normal Beaufort Gyre alternate with seasons with a weak
or no Beaufort Gyre every one to three season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 first two modes of PCA of the monthly sea-ice
motion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of the monthly pressure field in the Arctic Ocean. The mode-one components
of these two anomalies alternate between anticyclonic and cyclonic circulation system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rctic Oscillation
indexes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 first mode of PCA of the monthly Arctic sea-ice motion is low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375.
376.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SST)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气象资料,对2009年5月31日—6月13日和2012年5月18—28日发生在渤海西部海域的2场相似气象因子影响下的典型高影响赤潮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结果表明:(1)2场高影响赤潮过程都发生在春末夏初的赤潮高发期,持续时间在10天以上;(2)赤潮爆发前期,伴随有暖湿气流影响形成适度降水,渤海西部的周平均海表温度(SST)升温明显,且SST≥16.2℃,赤潮发生海域为SST的暖脊控制,对赤潮过程的潜势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3)850 h Pa以下层次的温度迅速上升,近地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和地面6 m/s以下偏南、东南气流在渤海西部海域的汇合,利于渤海西部海洋浮游生物积聚和突发性繁殖,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特征。 相似文献
377.
针对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地下水质连续、渐变和边界模糊的特征,利用规格化变换对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化学组分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夹角余弦法作为相似系数,用平方法计算传递闭包构造模糊等价矩阵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划分为3类并绘制其平面分区图.在此基础上,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的箱线图分别识别各类地下水各组分的分位数、中位数、极值等数据分布情况,并结合 Radial 图绘制各类地下水各组分均值;利用基于 CA 舒卡列夫分类方法的 Piper三线图识别了各类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最后在相关分析基础上选取代表性指标绘制等值线图,结合模糊聚类分区探讨了分区各指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内在机理.综合上述分析,定义玉区为海水入侵重点治理区,域区为海水入侵综合防范与整治区,芋区为卤水区. 相似文献
378.
379.
380.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发展及其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明显的正涡度平流、低层暖平流以及与辐合辐散区相对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气旋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气旋发展过程和湿位涡正压项及斜压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气旋的增强阶段伴随对流层低层mpv_1的增大及mpv_2值的减小;高层湿位涡下传;使近地面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在低层诱生出气旋性环流。气旋的形成发展过程与对流层正涡度柱的形成相对应,与湿位涡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气旋引发的暴雨位于气旋移动路径的左前方(东北象限),该区域低层强辐合中心和正涡度中心的耦合,加剧水汽和能量的辐合,为暴雨维持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