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2篇 |
免费 | 257篇 |
国内免费 | 3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篇 |
大气科学 | 250篇 |
地球物理 | 425篇 |
地质学 | 812篇 |
海洋学 | 305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135篇 |
自然地理 | 2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37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小秦岭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晶体的表面微形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分干涉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对小秦岭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晶体的表面微形貌进行了研究。黄铁矿晶体的{210}面上发育自由生长层,表明{210}面是F面,其生长机理受二维成核层生长所制约。除简单的五角十二面体外,其他形态黄铁矿晶体的{210}面上也发育有自由生长层。{210}面上的正条纹有些是由{100}面上生长层的边缘台阶在{210}面上叠堆形成,另一些正条纹则是{210}面上生长层边缘台阶堆叠的产物。透射电镜和电子衍射花样研究表明,负条纹黄铁矿晶体是由30~50nm大小的核团经自动定向附生作用形成,每个核团不是单晶体,而是由许多早先在溶液中形成的小微晶聚合而成。这些特征表明负条纹黄铁矿晶体是在溶液过饱和度极高和温度梯度小的理想环境中形成,它的形成与杂质无关。PBC理论和唐纳-哈克定律能较好地解释自然界中黄铁矿晶体{100}面上普遍发育自由生长层、而{210}面上自由生长层极为罕见的原因。除日本释迦内矿区黑矿之上的浮岩凝灰岩中产生出负条纹黄铁矿晶体外,在石英脉型金矿床中也有负条纹黄铁矿晶体产出。 相似文献
163.
本文系统地分析国外几十年来用光学方法对海面微尺度波浪观测的研究方法和观测装置,从中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对于今后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4.
165.
166.
利用江汉平原周老镇钻孔的岩心样品,分析研究了钻孔岩心沉积物10层砾石层中填充物的重矿物组分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周老镇钻孔10个砾石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3个矿物段。对比3个阶段稳定重矿物、非稳定重矿物的变化特征:阶段Ⅰ、阶段Ⅱ,沉积物主要以近源物质为主,含有少量的远源物质;而阶段Ⅲ,沉积物主要以远源物质为主,含有少量的近源物质。结合周老镇钻孔岩性及钻孔砾石含量和江汉平原第四系岩相剖面特征,判断在阶段Ⅲ,深度112.30~109.05m(1.17~1.12MaB.P.)处,钻孔沉积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江汉平原水系发生重要调整,长江三峡贯通形成。 相似文献
167.
中外烈度表“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以及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不断修改烈度标准,使烈度评定更加客观与科学是地震工程界一直所追求的.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都是评定一次地震时相应烈度的宏观标志,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历代地震烈度表(《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国地震烈度表( 1999... 相似文献
168.
169.
170.
总结和介绍发生在吉林省的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陨石雨、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及洪涝灾害的特点、分布状况及形成机制,探讨了防治与减灾对策。以航、卫片解译查明各地质灾害的影象特征及分布范围,表明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