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6篇
  免费   2638篇
  国内免费   3818篇
测绘学   1328篇
大气科学   4875篇
地球物理   2680篇
地质学   4483篇
海洋学   2819篇
天文学   529篇
综合类   947篇
自然地理   1851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470篇
  2021年   606篇
  2020年   608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594篇
  2017年   663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741篇
  2014年   916篇
  2013年   987篇
  2012年   985篇
  2011年   1022篇
  2010年   779篇
  2009年   984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1047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769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591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437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89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4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向武  Chris Freeman 《地球化学》2008,37(2):157-164
利用高精度多梯度热培养系统,对英国威尔士地区两类典型的北方泥炭沼泽中酚类物质和溶解有机碳释放的热敏感性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雨养泥炭沼泽(Bog)酚类物质释放的热敏感性Q10(总酚)月变化为0.92~1.57,而矿养泥炭沼泽(Fen)的月变化范围为0.93~1.30.酚类释放的热敏感性与土壤温度大致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土壤温度与溶解有机碳释放的热敏感性Q10(DOC)也呈正相关关系.总体上,雨养泥炭沼泽的热敏感性比矿养泥炭沼泽略高.除温度外,水文条件和植被等多种环境因子对酚类物质和溶解有机碳释放的热敏感性也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酚碳热敏感性比值Q10o(总酚)/Q10(DOC)相对稳定,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52.
气候变化对塔里木河来自天山的地表径流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塔里木河水资源主要来自天山南坡两条源流,选择西段阿克苏河和中段开都河-孔雀河作为研究区.1956-2003年研究河源山区气温呈持续升温且降水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1995-2003年升温强劲,升温速率高出48 a期间平均的3倍以上;降水自1986年后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较80年代增幅达18%,并显示出河源山区湿岛向塔里木盆地扩展.因高山缺少气象观测,出山径流过程变化可以综合反映中高山带的气候变化.塔里木河来自天山的地表径流在1986-2003年间持续增长,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库玛拉克河,1994年以来年径流量增加已在前期平均值基础上提升了一个台阶;开都河以降水径流补给为主,1986-2002年出现了观测记录以来的丰水期,并使1986年后博斯腾湖水位快速上升,恢复到1958年记录的最高水位以上.两河年径流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也显示有西、中段的气候变化局部差异,出现丰枯水期的不一致;然而,在近16 a升温过程中,年径流增长幅度和快慢相近.  相似文献   
53.
付广  王有功 《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2个条件,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压力封闭原理,对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一般大于500 m,而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地层厚度最大只有500 m,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可以向下“倒灌”运移至整个扶杨油层的任何部位。目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从上至下均含油,且已找到的油藏均分布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或附近,这表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藏形成与分布范围。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及其附近应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4.
人工合成烃类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对石油地质的指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凡巍  倪培  丁俊英  刘吉强 《岩石学报》2008,24(9):1975-1980
石油地质中,通常使用流体包裹体的数据来恢复油气捕获时候的温度与压力。为了探讨这些温度和压力真实地质意义,我们通过设定的温度和压力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并通过测量烃类包裹体和同期捕获的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来解释地质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55.
在1.0GPa、常温至1100℃条件下测量了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的纵波速度(Vp),并统计了不同温度实验产物中各种矿物的体积百分含量。结果显示,1.0GPa下,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的Vp首先随温度升高(室温至700℃)缓慢降低约6%,然后(700—850℃)快速降低约6%,再(850~950℃)转而急剧升高15%~25%,最后(T〉950℃)又快速下降。实验产物分析表明在高温高压下α-石英-β石英相变和岩石部分熔融是岩石Vp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由取样产物的矿物含量和弹性参数,计算了各温度条件下岩石的Vp得出与实验测量相同的波速-温度变化趋势,即Vp随温度升高先缓慢降低,接着快速降低后又急剧升高,最后又快速减小。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对比研究表明,通过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物相变化观测结果进行岩石波速的计算,是检验岩石弹性波速测量结果和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蛇绿岩中的辉绿岩岩墙是洋脊扩张的产物.其形成年龄代表了扩张事件的时间,也代表了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拉昂错蛇绿岩中的辉绿岩岩墙进行锆石SHRIMPU—Pb定年,得出加权平均年龄为120.2Ma±2.3Ma,代表辉绿岩的结晶年龄。结合已有的关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形成年龄(西段休古嘎布122.3Ma±2.4Ma,中段大竹卡126.0Ma±1.5Ma、吉定123.0Ma+_1.8Ma,东段罗布莎162.9Ma±2.8Ma)的报道,表明拉昂错地区特提斯洋海底扩张的时代与体古嘎布地区一致.雅鲁藏布江西段与中段地区洋盆的形成时代一致,但晚于东段的发育时代。这意味着整个东提斯洋盆的发育时代存在东早西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7.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对前人资料的二次开发。在1:25万玉林市幅数字地质填图试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前人地质资料利用与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分为6个阶段:①前期准备阶段;②室内地质资料录八阶段;③野外数字地质调查阶段;④室内资料整理阶段;⑤图件编制阶段;⑥成果提交阶段。该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相比,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已基本上达到了在1:252万区调修测区推广应用的“实战性”要求。  相似文献   
58.
温度对不同大小墨西哥湾扇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8—32℃实验室控温范围内以2℃为梯度,以壳高及体重增长作为观察指标,研究3个规格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适宜、较适宜及最适宜生长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小苗(壳高6.2mm,体重48.3mg)、中苗(壳高18.1mm,体重1191.1mg)、大苗(壳高30.7mm,体重5809.9mg)在8—32℃水温下均能生长,但在水温8及32℃,3种规格增长率均较低;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小苗11.2—31.1℃、中苗9.8—31.8℃、大苗9.8—32.4℃;较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小苗18.1—29.4℃、中苗18.5—29.4℃、大苗16.9—30.4℃;3种苗随规格增大,适温范围扩大(p<0.01);最适生长温度3种苗均为24—28.0℃,其范围向高温端漂移;在水温为8℃时,3种苗存活率均达到97.0%以上,水温在32℃时则小苗为47.0%、中苗为67.5%、大苗为76.0%,表现出3种苗对低温有更强的忍耐力,大苗对高温有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9.
The changes in the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properties during a diurnal cycle were investigated at one station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area of the Alborán Sea.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spring when the water column was strongly stratified. This hydrological situation permit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ep chlorophyll a (chl a) fluorescence maximum (DFM) which was located on average close to the lower limit of the mixed layer and the nutriclin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pico-phytoplankton (estimated a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chl a) was higher in the surface, however, micro-phytoplankton dominated the community at the DFM level. Chl a specific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λ)) also varied with optical depth, with a* (the spectrally average specific absorption coefficient) decreasing by 30% at the DFM depth with respect to the surfac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icro-phytoplankton to the total chl a and a* was obtained indicating that a* reduction was due to changes in the packaging effect. Below the euphotic layer, a* increased three-fold with respect to the DFM, which agrees with the expected accumulation of accessory pigments relative to chl a as an acclimation response to the low available irradiance. The most conspicuous change during the diurnal cycle was produced in the euphotic layer where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afternoon (from a mean concentration of 1.1 μg L−1 to 0.7 μg L−1) and increased at dusk when it averaged 1.4 μg L−1. In addition, a* and the blue-to-red absorption band ratio increased in the afterno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λ) diurnal variability was due to increase in photo-protective and accessory pigments relative to chl a. The variation ranges of a*(λ) at 675 and 440 nm (the absorption peaks in the red and blue spectral bands, respectively) in the euphotic layer were 0.01–0.04 and 0.02–0.10 m2 mg−1 chl a,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30% out of this variabilit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urnal cycle. This factor should therefore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refining primary production models based on phytoplankton light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60.
本文研究了直接测定海洋河弧菌 (vibrio fluvailis) 5 10脂多糖的分光光度法。利用 1,9-二甲基亚甲蓝 (DMB) ,在适当条件下同脂多糖发生染色反应 ,在 5 5 0 nm波长下 ,反应体系的吸光值同脂多糖含量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 0 .9993,最低检出限为 10 μ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 1.6 2 ,平均回收率为 (10 5± 2 .18)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