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青藏高原内陆封闭湖泊的水体演化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载体,其中湖泊古湖岸线变迁蕴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对其识别和研究是认识导致湖泊退缩的气候或构造变化的关键。色林错是青藏高原第二大内陆湖泊,保存了一系列古湖岸线。我们对色林错东北岸保存完好的古湖岸线进行了研究。对这些古湖岸线样品中的石英颗粒使用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on)进行OSL测年,测定年龄分别为12.2±0.8 ka、6.3±0.4 ka和2.3±0.2 ka。表明色林错在约12.2 ka、6.3 ka和2.3 ka±至少出现了3次阶段性湖泊收缩过程。  相似文献   
62.
ICP-AES法同时测定红土型镍矿中镍、钴、铁、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分析谱线、处理样品方法和消除干扰因素等实验,建立ICP-AES法同时测定红土型镍矿中镍、钴、铁、镁4种元素的方法,解决利用常规化学法测定步骤繁琐,分析周期长,工作量大等问题,方法回收率为99.2%-105%,精密度(RSDn=10)为0.42%-3.89%。  相似文献   
63.
罗方承 《矿产与地质》2001,15(Z1):540-547
介绍了晶安高科污染源的来源、采取的措施及综合治理、利用方法.使废水指标由PH11~12;SS<1000mg/l;CODcr≤200mg/l;氨氮≤200mg/l降到PH6~9;SS<70mg/l;CODcr≤100mg/l;氨氮≤15mg/l;酸雾指标由HCl500~800mg/m3达到小于25~40mg/m3;炉窑烟气由林格曼黑度5,烟尘浓度2700~5191mg/Nm3降到林格曼黑度1,烟尘浓度小于200mg/Nm3;硅渣可生产复合絮凝剂和白炭黑,不仅可改善环境影响,而且可回收盐酸和利用废资源,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4.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和^11C测年结果表明,湖泊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约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约120ka BP以来的晚第四纪。本文根据该套湖相层的发育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对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古植被、古气候变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与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该区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该区气候干冷,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气候转为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时期内包含了3次明显的暖期和湖面波动过程,区域植被主要以松、蒿、桦为主,为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该区气候最为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气候最温暖湿润,该区可能发育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5.
首次在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地区"下拉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诺利阶的高舟牙形石.这表明在该地区下拉组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晚三叠世诺利阶地层,这套地层暂时命名为江让组.更重要的是,剖面中江让组之上含植物化石的碎屑岩地层可能是区域上广泛分布的敌布错组.江让组高舟牙形石的发现对敌布错组及其所含植物群的时代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6.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玄武安山岩富Na.区内火山岩富集K、Ba、Th、Ta、Ce、P、Zr、Sm、Ti、Cr,亏损Rb、Nb、Hf、Sc,Y/Nb在0.322~0.499之间.综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该火山岩归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区内火山岩从基性到中性稀土元素总量基本没有变化,REE平均为402.31×10-6,LREE/HREE为8.17~12.69,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δEu为0.93~1.04,平均为0.99,无Eu异常,玄武岩的Th/Ta值多数大于1.6.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67.
对西藏面积最大的湖泊——纳木错湖相沉积野外现察结果,发现了由水平层理十分发育的砂与粘土所组成的、高出湖面分别为3—12m、15—22m、25—30m与35—45m的4级湖岸阶地,覆于基岩之上、高出湖面60—150m的湖相沉积和多达50条左右、由扁圆湖滨相砾石所组成的湖岸堤,环湖广泛分布的湖成地貌。在连结纳木错与其西北的仁错约玛、仁错贡玛、久如错的分水岭宽谷底部(分别高出上述3湖20m、90m与60m)与北侧山坡,即纳木错的第二与第三级湖岸阶地,发现了组成阶地与异堤的湖相与湖滨相沉积。从而确证了纳木错与仁错-久如锴曾多次连通,即数度成为一个统一的大湖,而不是以河道相连的不同湖泊。古大湖分离时代为末次冰期间冰段。  相似文献   
68.
Abstract. The Liwu Cu‐rich sulfide deposit occurs within the Jianglang dom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dome consists of a core, a middle slab and a cover sequence. The main deposit is hosted in the core with minor ore bodies in the middle slab. The protolith of the core consists of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with inter‐layered volcanic rocks. All of the ore bodies are substantially controlled by an extensional detachment fault system. The ore bodies within the core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S2 foliation in the hinge of recumbent fold (D2), whereas ore bodies with en echelon arrangement are controlled by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of the lower detachment fault. Ore bodies within the middle slab are oriented with their axes parallel to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Pyrite and pyrrhotite from the ores contain Co ranging from 37 to 1985 ppm, Ni from 2.5 to 28.1 ppm, and Co/Ni ratios from 5 to 71. These sulfides have δ34S values ranging from 1.5 to 7.5 % whereas quartz separates have δ18O values of 11.9 and 14.3 % and inclusion fluid in quartz has δD value of‐88.1 %.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deposit was of hydrothermal origin. Two ore‐forming stag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nglang dome. (1) A low‐temperature ore‐forming process, during the tectonic transport of the upper plate above the lower detachment, and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footwall updom‐ing at 192–177 Ma. (2) A medium‐temperature ore‐forming stage, related to the final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initial detachment at 131–81Ma. Within the core, the ore bodies of the first stage were uplifted to, or near, the brittle/ductile horizon where the ore‐forming metals were re‐concentrated and enriched. A denudation stage in which a compressional tectonic event produced eastward thrusting overprinted the previous structures, and finally denuded the deposit. The Liwu Cu‐rich sulfide deposit was formed during a regional extensional tectonic event and is defined as a tectono‐strata‐bound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  相似文献   
69.
冰蚀湖中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湖泊演化及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间接地反映冰川发育过程。年保玉则山(果洛山)下的希门错是在冰川强烈退缩后形成的一个典型冰蚀湖。从地域分布上讲,该区冰川发育遗迹分为4个部分,即上希门错以上、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希门错出口附近和希门错以北6~10km处。前人依据冰碛物的暴露年龄和上覆黄土的热释光年代将上述4组冰碛物划分为4次冰进,包括形成于MIS3阶段的尼格曲冰期、形成于末次盛冰期的希门错冰期、以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的冰碛物作为标志的末次冰消期和形成于全新世的新冰期。通过对采自希门错长达12.8m的岩芯研究发现,希门错自约38kaB.P.以来有连续的湖泊沉积,这一地质证据说明在湖泊存在的这段时间内,冰川规模都没有超过现在湖泊所在位置。希门错冰期的形成时代应该至少老于湖泊沉积物底界的年龄,即大于38kaB.P.,而并非末次冰盛期的产物;尼格曲冰期的形成时代则应该更老。文章还初步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与冰碛物测年结果代表的不同意义和差别及其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认为冰碛物的暴露年代和热释光年代均可能代表了冰川退缩后的年代,而不能代表冰川的形成和发育年龄,冰川存在的时间要比通过冰碛物所测的年代更老。进一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典型冰蚀湖的形成时代、演化过程不仅有利于对湖泊气候环境记录的全面认识,也将为冰川形成与演化历史、特别是冰川形成年代和其他测年资料的科学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0.
李法岭 《矿产与地质》2008,22(3):211-215
大河超基性岩带岩体大多呈透镜状、脉状产出,可分为南(S)北(N)两个岩带,北带又进一步划分为N-Ⅰ、N-Ⅱ亚带;N-Ⅰ亚带岩体总体属铁质超基性岩,N-Ⅱ亚带和S带中的岩体为偏镁质的超基性岩。岩带已发现有铬、镍矿体,但铬的矿化弱、矿体规模小;镍在岩带中矿化普遍,随岩体中MgO质量分数升高,镍的矿化强度也相应增加,并伴有钻、铂族等有益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