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钦州湾海域COD 时空分布及对富营养化贡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10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钦州湾海域现场调查资料,对表层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分析COD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的贡献,并探讨了COD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海域表层COD的平均浓度为(1.21±0.55)mg/L,浓度范围为0.57~2.38 mg/L,水平分布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递减的趋势;秋季研究海域COD污染水平高于春季;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范围为42.1%~64.7%,平均贡献为(50.3±6.7)%,贡献随着富营养化指数的增加而减小;COD与盐度、pH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DIN、SiO-23Si存在显著正相关。COD时空分布主要受陆地径流、陆源输入和水动力过程的影响,COD是影响钦州湾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子,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时来自营养盐的贡献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2.
夏季珠江口COD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洋监测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探讨了珠江口COD的浓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珠江口的有机物来自八大口门的淡水径流,人类活动、径流、潮流和气候是影响COD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机物进入珠江口后,首先在口门和陆源排放口附近形成高浓度区,然后由北向南偏西迁移扩散,西四口门对伶仃洋COD增量的影响很小。夏季珠江口层型水体稳定存在,伶仃洋COD出现表高底低的垂向浓度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93.
Fenton 试剂降解壳聚糖废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 ,研究了 Fenton试剂降解壳聚糖制备废液过程中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 ,初步得出了其最佳作用范围。通过正交匹配实验 ,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为 :初始 p H=2 .5,终了p H=1 0 ,1 0 g Fe/ L的 Fe2 溶液 1 5m L,30 % H2 O2 2 m L,t(搅拌 ) =80 min,t(静置 ) =8h,T=348K,经验证 COD去除率达到 58.91 %。在常温下 ,利用紫外扫描法简单分析了 Fenton试剂对醋酸钠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达到了 1 6.39%。  相似文献   
94.
海州湾近岸物质输运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干湿网格的三维河口-陆架-海洋( ECOM3D) 模式,并结合物质平流-扩散方程,模拟了海州湾近岸海域潮流场和污染物输运浓度场.分析了在不同风向情况下海州湾近岸海域拉格朗日潮余流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污染物在不同风向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WSW向风作用下,污染物有利于向外海扩散;在E向风和ESE向风作用下,污染物向近岸堆积.  相似文献   
95.
在胶州湾海域已建潮流场的基础上,物质输运方程的控制下,建立了入海污染物(COD)对流-扩散数值模型,预测了上马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胶州湾北部海域的水质状况。从而了解有关污染物入海后对相应海域水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96.
利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FIA)快速、连续测定海水化学耗氧量(COD)。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NaOH溶液和硫酸溶液作为载流分别进入流路,“葡萄糖 谷氨酸”作为标准物质。采用人工海水与标准物质配制系列COD浓度的测量水样以及海水加标测量,得到的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97.
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次表层BOD和COD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大亚湾海区海--气界面微表层对BOD和COD均产生了富集,但富集概率有所差别,BOD为87.5%,COD为100%,平均富集因数,BOD为3.00,COD为3.28.BOD和COD与相应的营养盐和Chl·a的回归分析表明,其相关显著性水平,微、次表层优于表、底层.  相似文献   
98.
2015年4月28日和7月12日在养虾密集区九龙江南溪下游河段设置的12个站点进行了水样采集,利用荧光显微方法,对12个站点的微微型浮游植物,异养细菌以及该河段的COD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在九龙江南溪下游,4月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异养细菌丰度以及该河段的COD含量显著高于7月;九龙江南溪下游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异养细菌丰度与该河段的COD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异养细菌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随着养虾污水排放的增加,水中COD含量增加,导致异养细菌丰度增加.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吉林省四大水系的主要河流在2005~2006年内采样,测其高锰酸盐指数(PV)、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用最小二乘法对PV—TOC、COD—TOC和COD—PV进行线性回归,并进行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建立吉林省四大水系主要河流PV—TOC、COD—TOC和COD—PV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吉林省四大水系主要河流中PV—TOC、COD—TOC和COD—PV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同水系的线性相关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0.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Tokyo Ba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t the sea surface in Tokyo Bay was examined using monthly data during 1980–89. The long-term mean and the annual-cycle amplitude of COD are largest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decrease southward, and are smallest near the entrance of the bay. Based on their spatial properties, Tokyo Bay was divided into northwest,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regions, named Regions 1, 2, 3, and 4, respectively. The time mean and the annual-cycle amplitude are large in Regions 1 and 2 but much less in Region 4, and are highly correlated in Region 1 + 2 + 4. The annual-cycle amplitude in Region 3 is larger than that in Region 4, although the time mean is similar. The monthly long-term averages show a clear seasonal change of COD, with a large increase from April to June, the maximum in June, and the minimum in December. After the maximum, COD in Regions 1 and 3 (western side of the bay) decreases monotonically, while that in Regions 2 and 4 (eastern side) has a secondary maximum in August. The phase of annual cycle lags southward from the head to the mouth of the bay with a maximum lag of about one month. Anomalously large COD was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okyo Bay mostly in June, but never in the east and from July to April. This is related to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chlorophylla plus phaeo pigment and is likely caused by blooming of phytoplankton. Yearly mean COD was at a maximum in 1984 or 1985 and decreased greatly after that. The annual frequency of the observed anomalous COD was large in 1981, 1983, and 1985, then decreased abruptly, remaining small after 1985,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low C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