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161篇 |
海洋学 | 10篇 |
综合类 | 3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马兰峪背斜核部中生代侵入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MC-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马兰峪背斜核部前分水岭二长花岗岩、茅山二长花岗岩、王坪石二长花岗岩、高家店石英闪长岩、肖营子花岗闪长岩及钾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53.8±2.7)Ma、(162.7±1.5)Ma、(162.3±1.3)Ma、(170.5±1.8)Ma、(164.6±2.2)Ma和(186.8±1.3)Ma,同时获得180~175 Ma和201~186 Ma的继承岩浆锆石年龄,时代上分属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以燕山期为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物质底侵引起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本文认为:1)马兰峪背斜开始形成于印支期,完成于燕山期;2)印支—燕山期强烈构造运动不但使地台基底与盖层同步卷入褶皱作用,地壳缩短加厚,而且使上地幔物质底侵,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发育于背斜核部的侵入岩体;3)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作用,并不只是地壳表层的物质运动,而是涉及全地壳以至上地幔的物质运动,它使中朝地块北部由原来稳定克拉通状态进入一个全面活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2.
东山峰背斜是湘鄂西褶皱冲断带的一部分,剖面构造为基底和盖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由于江南-雪峰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向NW方向的推挤,导致湘鄂西区沉积盖层沿南华系和震旦系陡山沱组下段、寒武系牛蹄塘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等三个主滑面发生了三个层次的滑脱和褶皱,形成自底部滑脱层向上传播的以前展式的正向(倾向SE)冲断系。铅锌矿的产出层位与矿源层的分布层位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是区内主要的铅锌矿源层,矿源层与构造形迹共同控制了东山峰背斜范围内的铅锌矿分布。背斜两翼构造形迹的不同,造成了两翼铅锌矿化特征的差异,背斜西部轴部转折区带是最具找矿潜力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潘集矿区构造特征及矿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对潘集背斜两翼的潘北井田和潘一井田中的层滑构造进行研究,将矿区分为10个主层滑区及29个层滑亚区。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层滑构造的产生与南北向主应力场及大型断裂所构建的局部应力场密切相关;层滑构造导致矿区形成近东西向薄煤带,发育以Ⅱ和Ⅲ类型为主的构造煤;层滑构造多发育在背斜两翼,且以断滑型和揉皱型为主,而在背斜核部则以断裂型为主;在纵向上,层滑构造类型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相对浅的区域,层滑构造以断裂型为主,往下是断滑型,而在较深部位及断裂构造交汇处,则主要表现为揉皱型。 相似文献
114.
通过解析灰家堡金矿田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该矿田成矿构造模式,并应用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了解Au和其他微量元素在不同构造部位分布情况,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找矿勘探实践。灰家堡背斜是龙潭组及其之上地层由弯滑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中Au元素在垂向上主要沿着构造蚀变体和背斜轴分布,在横向上背斜核部越紧闭金矿化越强,显示了明显的背斜控矿特征。微量元素因子分析显示成矿元素组合为Au、As、Sb、Hg和Tl。对应分析表明构造蚀变体中的角砾岩主要富集Sb和Tl,龙潭组和长兴组的生物碎屑灰岩主要富集Au,龙潭组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等主要富集Hg和As。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自下而上为Tl-Sb-Hg-Au-As。在综合成矿构造模式和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黔西南二叠系-三叠系浅海碳酸盐台地相区的背斜/穹窿及相关的逆断层构造组合区是重要的找矿区域,Au、As、Sb、Hg和Tl元素异常套合最好的地段为找Au有利靶区,高As/Tl比值地段深部找矿潜力大,且碳酸盐岩和黏土岩组合部位是有利的富Au部位。 相似文献
115.
川东北黄金口背斜三叠系深部杂卤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川东北早中三叠纪具备成盐成钾条件,黄金口背斜地区发现深部富钾卤水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但是尚无对深层杂卤石的系统研究。近年,四川省启动了新一轮的找钾工作,并在黄金口背斜地区施工了钾盐探井,文章依托钻孔编录及测井资料,对该孔含盐系地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系统采集了3500 m以深的杂卤石、石盐、硬石膏等蒸发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该孔杂卤石主要赋存于嘉陵江组五段二亚段与雷口坡组一段一亚段含盐地层中,可细分为4个成盐旋回,共发现杂卤石矿层8层,累计厚度33.5 m。该孔杂卤石主要呈薄层状产于硬石膏中,部分呈斑点状、团块状、薄层状产于石盐中,镜下呈半自形-他形粒状、板状、柱状结构,结合粉晶X衍射及扫描电镜观察,初步认为该孔杂卤石为原生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16.
昭通太阳背斜山地浅层页岩气"三维封存体系"富集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分析了太阳地区构造断裂系统、顶底板条件、沉积岩相、优质页岩展布、源储条件及富集高产规律,提出了"多场协同多元耦合"共同作用下太阳背斜区山地浅层页岩气"三维封存体系"富集成藏赋存模式,具有5个特征:①页岩储层上覆龙马溪组一段二亚段—石牛栏组厚层致密页岩和泥灰岩,下伏临湘组—宝塔组厚层致密瘤状灰岩,具有良好的封隔层条件,形成了封存体系的顶板和底板;②压扭应力背景下形成的断裂系统属于挤压性逆冲断层、压扭性走滑断层,断层的纵向封闭性好,有效地保护了优质页岩气藏;③断层两盘页岩气层对接岩性均为致密泥灰岩和灰岩,侧向封堵性防止了页岩气泄漏点出现,使得山地浅层页岩气仍具有连续型气藏特征;④前陆盆地"水体滞留+火山灰沉降"造就了"海洋漂浮生物繁盛+缺氧强还原"深水陆棚沉积环境,形成了"富碳、高硅、低黏、高脆"的优质烃源岩储集体,构建了"规模生烃、高效吸附富集"的页岩微纳米级储集孔隙空间;⑤页岩储层具有相对小的地应力和两向水平应力差,既利于在中低泵压下的储层压裂施工作业,又具备体积压裂打碎页岩形成复杂缝网和气井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素.提出了复杂构造区山地浅层页岩气"多元富集高产"的规律性认识,即:前陆盆地深水缺氧强还原环境促使了"富碳、高硅、低黏"页岩储层发育(沉积成岩控制源储特征)、持续良好的三维封闭保存体系有效保护了富有机质页岩生烃留烃富烃和超压保孔(保存条件控制天然气藏)、页岩脆性与地应力以及水平应力差决定了体积压裂改造的难易程度并影响了人造页岩气藏的构建效果(应力可压性控制人造气藏)、Ⅰ类优质页岩气储层连续厚度和地层压力系数决定了页岩气禀赋的资源储量丰度与气井高产(烃储禀赋控制单井产量).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海相浅层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引领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7.
近年来研究调查工作发现,柴达木盆地西部的一些背斜构造区油田卤水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在狮子沟背斜构造地区深部有含卤层甚至盐岩层的发现。以狮子沟背斜构造地区深层卤水为研究对象采样测试其离子含量,进而分析卤水的离子比例系数,对其水化学特征、物质来源、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深部卤水主要是盐岩溶解作用形成的,其中不乏有沉积卤水的加入;其演化主要受控于蒸发和溶解的双重作用,同时白云岩化、酸性斜长石的溶解以及中酸性热液的淋滤作用也可能对该区卤水有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依据断裂系产状及其断裂的组合特征分析,在东营凹陷中央背斜上识别出一个复杂的变换带。研究表明,该变换带
的存在使中央背斜东、西部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不同地质历史期变换带由不同的传递断层组成。沙四上亚段至沙二段沉
积期,主要由控凹边界断裂产生的胜坨传递断层调节中央背斜内部的差异构造变形,沙一段至明化镇组沉积期,营66-1断
裂则成为中央背斜变换带内主要的传递断层。变换带内主要传递断层具有明显的正斜滑分量,实验表明其形成的泥岩涂抹
远远好于正断裂。这些断层的倾角及其正应力与油柱高度分别呈负、正相关性,且正应力在7~20 MPa 之间;传递断层良好
的封闭性使得油气主要围绕传递断层下盘分布。明化镇沉积期传递断层的强烈活动造就了变换带中的油气比中央背斜其它
构造部位更加富集。 相似文献
119.
川东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北东走向的线性褶皱带组成,为典型的高陡背斜构造带。该区油气勘探目的层主要集中在中浅层石炭系,而且钻井主要位于构造核部,钻井深度相对较浅,由于地震资料对构造陡翼地层的反射资料显示品质较差,从而对该构造认识出现了多种解释结果。笔者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依据钻井资料标定,对川东褶皱带典型构造明月峡背斜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测网及两条宽线二维地震剖面重新进行详细构造分析及解释。解释结果表明,如果假定地层厚度不变,明月峡构造样式可以认为是两个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合而成,发育两期构造。据此本文提出了明月峡背斜双楔形构造发育几何学模式图,分析了两期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加模式。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地表变形是深部逆冲作用的结果,推测早期中浅层构造变形时间为中白垩世,晚期深层构造为晚新生代时期,而且晚期构造改造了早期构造。构造解释结果给出,剖面几何形态为浅层发育向东的反冲断层扩展褶皱,中深层分别以三叠系膏岩和志留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深层构造分别以志留系泥页岩和震旦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构造几何分析指出,深层楔形构造形成时间晚于中深层楔形构造,并改造了早期中深层楔形构造,从而出现了构造高点的向西偏移的现象。在平面分布上,明月峡背斜浅层高陡构造背斜东翼宽度从北向南逐渐变窄,深层楔形体楔形角度逐渐变大,构造缩短量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20.
英买力低凸起位于塔北隆起西部,是重要的含油气区域。英买2号背斜的研究与认识对于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及南部多个内幕型碳酸盐岩背斜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原理及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英买2号背斜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及复原。研究表明,英买2号背斜为固定翼长的滑脱褶皱,滑脱面位于中寒武统下部塑性层中,背斜演化经历了宽缓斜坡、起伏南倾、构造逆冲、稳定沉降掩埋和调整改造等5个阶段。背斜开始隆升时间为奥陶纪末期,地层缩短量为400~700 m,在海西末期隆升后遭受严重剥蚀,后期发育具传播性质的断层,伴有2期生长构造发育,背斜的前翼发生翼部旋转,发育生长三角,后翼有上超现象,体现了不同时期沉积速率的变化,也反映了后期构造活动的阶段性与持续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