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6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以5 g左右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其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20 mg.kg-1(COS20组),40 mg.kg-1(COS40组),60 mg.kg-1(COS60组)的壳寡糖,另设1组不加壳寡糖的对照组(COS0组)。在养殖56 d后,对肠道菌群的数量、组成,利用壳寡糖作为惟一碳源的肠道细菌以及虹鳟幼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各组虹鳟幼鱼肠内细菌的总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的肠道优势菌有所变化:COS20组的为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COS40组的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而COS60组和COS0组的虽然均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但在比例上有差异,而且各实验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减少或消失了,说明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了影响。另外,各实验组能够利用壳寡糖作为惟一碳源的菌株数量多于对照组,尤其是COS40组和COS60组,这种差异表明,能够利用壳寡糖作为惟一碳源的菌株数量受到壳寡糖及其浓度的影响。抗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壳寡糖能够提高虹鳟幼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22.
南京玄武湖近年来死鱼事件频发,对该湖水生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湖水富营养化和沉积物污染十分严重。但生礅毒理学研究表明,湖水和沉积物等对鱼类尚未见有急性毒性作用,根据玄武湖鱼类死亡症状,从玄下湖鱼体上分离到一种致力极强的鱼类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研究了该病原菌的至病特性,并系统地分析了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水体富化,藻类种群动态,沉积的污染及其氧化还原层等多种因素对玄武涌鱼类暴发性死亡的发生和流  相似文献   
23.
细菌VBNC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又称"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是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细菌的一种特殊存活状态,复杂的环境因子变化是VBNC状态转换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利用接种温和气单胞菌的无菌湖水,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培养液和微囊藻毒素粗提液对水环境中温和气单胞菌VBNC状态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和气单胞菌在无菌湖水中同时存在VBNC状态和可培养状态;产毒微囊藻培养液和微囊藻毒素粗提液均能促进温和气单胞菌中VBNC细菌与可培养细菌之间的状态转换,说明微囊藻毒素可能是水环境中影响细菌VBNC状态转换的重要环境因素,其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4.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75×103cfu/g;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显示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100%.综合上述结果,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株对复达欣、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等较为敏感.通过对人工感染菌株db14的大菱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的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心脏和脑未发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5.
为评价中药对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取鱼腥草、五倍子、黄芩等30种中药,采用水提法制备药液,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各药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作为主药,与牡丹皮、龙胆草、蒲公英等18种中药组成复方,测定中药复方对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五倍子、山茱萸、白芍对温和气单胞菌有较强抑菌活性(MIC≤12.5mg/mL),选取8种主药与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毒药分别组成复方,其中五倍子、诃子、五味子、乌梅与其他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抗菌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6.
研究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斑马鱼后肠道生理健康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刮伤皮下真皮,使用105 CFU/mL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暴露6 h后转入清水,分别在暴露前、暴露后6 h、12 h、24 h取样。使用鱼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ZO-2 (TJP2)含量和乙氧基异戊二烯-O-脱乙基酶(EROD)酶活性,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暴露引起了斑马鱼肠道生理损伤,表现为肠道TJP2含量、EROD酶活性在暴露后显著下调。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微生物及其菌群结构变化,嗜水气单胞菌暴露斑马鱼后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明显增加,OTUs数量明显下降,Alpha多样性降低,结果说明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了斑马鱼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改善肠道上皮和黏膜屏障功能紧密相关,该研究对从肠道健康的角度评价嗜水气单胞菌毒性,探索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以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脂多糖和绣球菌(Sparasis crispa)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对接种免疫后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进行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和绣球菌多糖不仅可以提高泥鳅的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而且可以增强泥鳅的消化功能,质量浓度为1g/L的灭活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和9g/L的绣球菌多糖对泥鳅的作用效果较明显,能较明显地提高泥鳅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与注射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相比,9g/L绣球菌多糖对泥鳅的作用时间更持久。  相似文献   
28.
对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尾鳍腐烂病(烂尾病)病原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无气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anaero-genes Schubert.菌体细胞为直杆,单个,以单极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患病鱼行动迟缓,常浮在水面上游动,鱼体变黑至死亡。  相似文献   
29.
采用分类方法,对从两起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 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例的病(死)鱼中分离到的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自凝性、色素产生情况及生理生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 C)%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新亚种(subsp.nov.)并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flounderacida subsp.nov.)。经血清型检定,表明60株菌均为同种血清型。选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石鲽、牙鲆、鲤、鲫及泥鳅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了相应的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6种耐药,对头孢噻肟等25种高敏,对多黏菌素B、利福平2种敏感,对头孢唑啉等4种在株间存在一定敏感性差异。该研究结果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该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30.
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产养殖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致病病原菌。本研究以嗜水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利用SELEX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经过12轮的筛选,通过生物素-抗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显色系统检测DNA适配子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亲和力,克隆、测序后,用DNAMAN软件分析其一级序列与二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2轮筛选后,亲和力由最初的0.32升到第9轮的0.72,亲和力提高了2.25倍。一级结构主要由GT组成,说明同源性适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富集。二级结构模拟图以茎环状结构为主,说明这些茎环状结构可能是适体与靶分子进行结合作用的基础,也是其进一步形成三维空间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