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9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741篇
地质学   764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368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生物样品用灼烧法,除去有机物,在浓度为5%的盐酸介质中,加入EDTA和铵盐作为基本改进剂,清除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钒时铜、铁离子的干扰,可直接测定钒.采用标准加入法回收率为96.4-106.8%,相对标准偏差3.95%。  相似文献   
942.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水镁石原矿和不同工艺条件生产的出口镁砂产品进行了物相组成分析,水镁石原矿粉中主相Mg(OH)2含量达到85.9%,杂质主要是Mg3Si2(OH)4O5、CaCO3和CaMg(CO3)2;轻烧镁砂中的Mg(OH)2大部分已经分解为MgO,但还有12.3%的Mg(OH)2未分解,并在低温煅烧的情况下生成了微量的新相Mg2SiO4;重烧镁砂中的Mg(OH)2已经完全分解为MgO,杂质主要存在形式是Mg2SiO4和CaCO3,占总量的18.5%。实验结果将成为提高水镁石矿煅烧生产的镁砂品质而改进提纯工艺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3.
湖南锡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累积指数等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对锡矿山土壤及其农作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1)土壤中以Sb、Hg、Cd污染最为严重,其污染程度达强度以上;Zn、Cu、As、Pb次之,Cr未受到污染. (2)萝卜中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顺序为Zn>Cd>Pb=As>Cu>Sb>Hg>Cr,其吸收程度与土壤污染程度并不一致,除与土壤中元素的浓度有关外,且受元素的生物吸收能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944.
波段宽度为纳米级的成像光谱数据,具有几十乃至几百个光谱通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目的,在这众多的波段中选择出最佳波段,对于有效地进行成像光谱数据的处理、分析及信息提取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北京顺义区成像光谱数据为例,首先根据所有通道的相关性,将其分为若干组,然后通过全面分析成像光谱数据的光谱信息特征,在综合考虑各波段的信息含量、波段间的相关性、波段的可分性以及地物光谱的吸收特性等因  相似文献   
945.
水体石油类污染中红外波段吸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21~26日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境内的双台子河和绕阳河,沿河流采集了水体样本28个,并且利用取自辽河油田的稠油和稀油标样,以及污水处理厂自然污水,进行水槽配比试验,获取不同油浓度水体样本9个;在此基础上,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样中的石油类污染浓度和其在3.04~.1μm(波数2 400~3 300 cm-1)波长范围内的透过率;采用朗伯-比尔(Lamber-Beer)定律,计算吸光度,分析有石油类污染水体在中红外波段3.0~4.1 μm(波数为2 400~3 300 cm-1)的吸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水体石油类污染在中红外的吸收特征主要体现在3.3~3.7μm(2 700~3 000 cm-1)范围内,在3.0~3.3μm(2 400~2 700 cm-1)和3.7~4.1μm(3 000~3 300 cm-1)表现不明显;(2)在3.3~3.7μm(2 700~3 000 cm-1)范围内有两个吸收峰,较强的吸收峰约位于3.412 μm(2 925 cm-1)处,次强的吸收峰约位于3 502 nm(2 850 cm-1)处;(3)在3.3~3.7 μm(2 700~3 000 cm-1)范围内,随着波长变化,石油类物质吸收光谱曲线呈现规则的变化趋势,随着浓度的增加,吸收峰强度增强.本研究结果对于拓展中红外波段在探测水体油膜以及水环境和土壤石油类污染方面的应用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46.
947.
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the proximity effect in a sample of 10 2-Å-resolution QSO spectra of the Ly α forest at     . Rather than investigating variations in the number density of individual absorption lines, we employ a novel technique that 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transmitted flux itself. We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ximity effect at the > 99 per cent confidence level. We derive a value for the mean intensity of the extragalactic background radiation at the Lyman limit of     . This value assumes that QSO redshifts measured from high-ionization lines differ from the true systemic redshifts by     . We find evidence at a level of 2.6 σ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ximity effect is correlated with QSO Lyman limit luminosity. Allowing for known QSO variabilit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rrelation reduces to 2.1 σ .
The QSOs form a close group on the sky and the sample is thus well suited for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eground proximity effect, where the Ly α forest of a background QSO is influenced by the UV radiation from a nearby foreground QSO. From the complete sample we find no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is effect, implying either that     or that QSOs emit at least a factor of 1.4 less ionizing radiation in the plane of the sky than along the line of sight to Earth. We do, however, find one counter-example. Our sample includes the fortunate constellation of a foreground QSO surrounded by four nearby background QSOs. These four spectra all show underdense absorption within ±3000 km s−1 of the redshift of the foreground QSO.  相似文献   
948.
949.
本法以硫酸、硝酸和高氯酸为氧化剂,加热氧化破坏试样中存在的品质和非晶质炭。一般10g试样需用8—10ml H_2SO_4、0.2ml HNO_3和1ml高氯酸。将试样与混合酸共热20min,即可达到破坏试样中炭的目的。然后用王水分解样品,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富集,硫脲解脱,原子吸收测定金。  相似文献   
950.
奚迪龙 《极地研究》1988,1(2):54-58
麦阔里岛和戴维斯站分别位于极光带中心和极光带极向边缘区内.这两处的极光吸收次数在晚间多些,其中突然性吸收主要出现在午夜(当地地磁时间)前,缓变性吸收在午夜后.极光吸收与太阳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太阳风高能粒子主要沉降在极光中心带磁午夜区,然后向东西与南北方向扩散,以向西的电射流为主,向东的为辅.但向西的弱些、速度慢些;向东的强些、速度快些.太阳活动增强后,尤其是强的X耀斑事件后,向西的电射流增多增强.另外,在较高磁纬地区的戴维斯站,冬季时极光吸收增多增强.但在极光中心区的麦阔里岛观测站,基本上无此种季节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冬季(对南半球而言)极光卵向南偏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