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1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1193篇
测绘学   540篇
大气科学   1272篇
地球物理   1001篇
地质学   2629篇
海洋学   709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255篇
自然地理   43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Two-dimensional tidal open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2 constituent in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BYS) have been estimated by assimilating T/P altimeter data.During inversion,independent point(IP) strategy was used,in which several IPs on the open boundary is assumed,values at these IPs can be optimized with an adjoint method,and those at other grid points are determined by linearly interpolating the values at IPs.The reason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are tested by ideal twin experiments.In the practical experiment(PE) after assimilation,the cost function may reach 1% or less of its initial value.Mean absolute errors in amplitude and phase can be less than 5 cm and 5°,respectively,and the obtained co-chart can show the character of the M2 constituent in the BYS.The results of the PE indicate that using only two IPs on the open boundary can yield better simulated results.  相似文献   
892.
根据在东南亚至日本海底光缆汕头段(300m水深以浅)路由勘察中所获得的多波束、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柱状取样等资料,结合勘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路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该段路由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此段路由在大陆架区域路由条件较好,适合海底光缆的铺设;在大陆架与大陆坡结合带路南条件相对较差,应做好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93.
??????????????????????????????????????????????????????????????????????????????????????С????????????????????????????????????????????????????????????????,??????????????????????????????????????????????壬??????????????????????????????????Ч???б???????ж?????????????????????????????????????δ?????????????????ó??????????????????????GRACE?????????????????????????????????????Ч??????????????????  相似文献   
894.
利用锥不动点定理,并结合Green函数性质,证明一类四阶四点边值问题的正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895.
基于GPU并行加速的叠前逆时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复杂地下介质的成像精度和偏移算法的计算效率,提出可高效对地下复杂构造进行准确成像的GPU加速叠前逆时偏移方法.该方法采用双程声波方程进行波场延拓,突破倾角限制,借助于高阶有限差分方法实现叠前逆时偏移成像;利用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并行加速技术对波场延拓和成像进行计算,相比于传统算法,其计算效率有较大提高,可以解决叠前逆时偏移算法计算量过大问题;在获取波场信息过程中,也采用随机边界条件,实施以计算换存储策略,解决逆时偏移计算中的海量存储问题.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和高精度地对地下复杂地质体成像.  相似文献   
896.
丁维贞  曹晋滨 《地理学报》2013,1(1):1505-1514
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在亚暴和磁暴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都是通过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来进行的.本文将过去的(U,B)空间中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扩展为固定能量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讨论了等离子体片质子在向地球输运过程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开放轨道和封闭轨道的分界线的特性,及其随Kp指数的变化.在高能端,随着能量的升高,等离子体片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分界线的晨侧地心距离远远大于昏侧的地心距离.在低能端,随着质子能量的降低,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其分界线的昏侧地心距离要大于晨侧的地心距离.模拟结果还显示随着Kp指数的增强,等离子体片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分界线都向地球移动.但在低能端和高能端,质子分界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在低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基本保持不变.但在高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也将发生变化.在E=20 keV,Kp=6和E=10 keV,Kp=3两种情况,质子分界线甚至出现了两个分离的区域,一个是环绕地球的封闭轨道区域,一个是晨侧孤立的锥型区域.等离子体片能量为E的质子的内边界就是具有不同磁矩的Alfven层上能量为E的点的连线.TC-1热离子谱仪对等离子体片离子内边界的观测显示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897.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肥市增长边界划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振波  张蔷  张晓瑞  关兴良 《地理研究》2013,32(12):2302-2311
在快速城市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滨湖城市作为城湖共生体,具有湖泊生态系统和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双重属性,既是中国新型城市化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单元之一,又是湖泊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激化的高度敏感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与风险共存。以行政区划调整后将巢湖纳入内湖的新合肥市为例,借助GIS平台,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敏感性评价法构成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以水域因子、坡度因子、湿地因子、覆被因子、灾害风险因子组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体系,将合肥市域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非敏感区5 种资源环境承载类型区;基于反规划理念,构建滨湖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并划定作为城市扩展生态底线的刚性和弹性空间增长边界。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人口与用地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科学划定城市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增长边界。该方法在中国滨湖城市的空间增长规模与方向、湖泊生态系统安保与开发、城市用地调控与优化组合以及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面可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98.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中国沙漠》2013,33(5):1511-1519
利用1951—2009年中国6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能很好地反映边缘带降水特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10°E处,北边缘带南界大致位于36°N,北界大致位于41°N。边缘带宽度与其南界纬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且有逐年变宽的趋势。边缘带存在显著的准3年和9年的周期特征。夏季风平均在6月28日开始影响北边缘带,9月21日南撤离开北边缘带。110°E是夏季风边缘带中南风分量最大的经度,与偏南年相比,偏北年夏季风影响边缘带时间开始早,结束迟。  相似文献   
899.
利用1980—2010年中国气象局576个气象站的能见度和日平均风速资料,分别分析了中国区域低能见度下风速的空间分布、能见度与风速之间的相关关系、风速变化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效应和近海地理位置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小于10 km)状况下,从内蒙古到新疆东部的沙漠及干旱地区对应的是高风速,在广大东部、南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地区对应的是低风速(2 m·s-1以下);类似地理学的胡焕庸线,中国大陆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界线,以此界线划分,能见度与风速关系呈现“东正西负”型分布。界线以西地区包括中国沙漠及相邻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一年四季中能见度和风速均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春季最为明显,这表明这些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取决于大风驱动的沙尘气溶胶排放及传输。在界线以东地区,能见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并且其正相关以秋冬季最强;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使能见度与风速关系的“东正西负”分界线北移且其正负相关均为最弱,说明夏季影响能见度的因素相对其他季节更为复杂;东部地区能见度的变化对风速变化响应较小;在四川盆地、贵州至广西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能见度对风速响应更为敏感,在这些地区风速在对能见度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城市的能见度对风速响应的敏感程度略微高于中小城市及乡村,说明城市化影响存在但效果有限;近海岸地区因受海陆风影响,响应的敏感度较内陆小且季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0.
The Gohpur–Ganga section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Itanagar, India. The study ar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lie between the Main Boundary Thrust (MBT) and the Himalayan Front Fault (HFF) within the Sub-Himalaya of the Eastern Himalaya. The Senkhi stream, draining from the north, passes through the MBT and exhibits local meandering as it approaches the study area. Here, five levels of terraces are observed on the eastern part, whereas only four levels of terraces are observed on the western part. The Senkhi and Dokhoso streams show unpaired terraces consisting of very poorly sorted riverbed materials lacking stratification, indicating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deposition. Crude imbrications are also observed on the terrace deposits. A wind gap from an earlier active channel is observed at latitude 27°04′42.4″ N and longitude 93°35′22.4″ E at the height of about 35 m from the present active channel of Senkhi stream. Linear arrangements of ponds trending northeast–southwest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study section may represent the paleochannel of Dokhoso stream meeting the Senkhi stream abruptly through this gap earlier. Major lineament trends are observed along NNE–SSW, NE–SW and ENE–WSW direction. The Gohpur–Ganga section is on Quaternary deposits, resting over the Siwaliks with angular contact. Climatic changes of Pleistocene–Holocene times seem to have affected the sedimentation pattern of this part of the Sub-Himalaya, in association with proximal tectonism associated with active tectonic activities, which uplifted the Quaternary deposits. Older and younger terrace deposits seem to mark the Pleistocene–Holocene boundary in the study area with the older terraces showing a well-oxidized and semi-consolidated nature compared to the unoxidized nature of the younger terr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