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790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126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65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71.
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对2007年2月―2011年9月的水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和洞穴CO2浓度的监测,发现雪玉洞地下河水化学成分受围岩的岩溶作用控制,地下河水中的3HCO、Ca2+分别占总离子的84.2%~94.4%,水化学类型为Ca2+-3HCO型。与西南其他岩溶研究区相比,该研究区域由于上覆植被好、枯枝落叶多、土质松软、岩石裂隙发育等因素,促使雨季岩溶作用较旱季异常强烈,雨季地下水中的3HCO、Ca2+和电导率较旱季分别高出20.1%、29.9%和16.5%。洞穴滴水在滴落过程中释放出CO2,导致洞穴CO2浓度升高,但由于雨季水源较旱季更为充裕(洞内表现为滴水增多),因而雨季的洞穴沉积速率较旱季高82.5%。雪玉洞内温度稳定、水汽饱和以及CO2浓度较高,使得岩溶沉积不易风化、色白如玉。  相似文献   
372.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迎来褚绍唐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先生虽然已经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他的专业风采与育人胸怀仍然历历在目。在我的印象中,先生的地理学专业功底是很深厚的。其功底之所以深厚得益于三大"法宝":一是古文  相似文献   
373.
施兵 《地理教学》2012,(3):58-58
解析 本组题以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的事物影长和太阳高度变化为引入点,考查某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那一天的太阳高度日变化隋况。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等。  相似文献   
374.
西藏羊八井辐射观测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羊八井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的辐射观测数据,统计了总辐射、紫外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地表辐射超过太阳常数的发生频率及原因。结果表明,羊八井地区总辐射、紫外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总辐射与地表短波反射辐射、总辐射与紫外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大气逆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75.
青藏高原绕流和爬流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斐  李建平  李艳杰  郑菲 《大气科学》2012,36(6):1236-1252
本文利用1951~2008 年NCEP/NCAR 再分析资料, 通过绕流和爬流方程, 将高原附近表层风场分解为绕流分量和爬流分量两部分, 计算出了实际大气中的绕流和爬流运动的强度, 分别探讨它们的气候态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主体年平均绕流场围绕高原地形并在高原西南部(32°N, 75°E)附近产生分支, 分支点下游的高原主体南部和北部分别表现为气旋性和反气旋性流型;年平均的爬流分量场沿喜马拉雅山脉辐散, 高原主体为偏南上坡风, 东北部为偏北上坡风。夏季绕流场为气旋式流型, 中心位于高原中部(35°N, 90°E)附近;秋季绕流场围绕高原地形边缘基本为一个反气旋流型。夏季, 高原主体偏南风爬流与偏北风爬流在高原南北中线附近辐合, 除夏季外, 沿高原南侧喜马拉雅山脉为爬流辐散区。高原主体和高原附近的关键区内, 绕流和爬流存在不同的季节循环特征。从绕流和爬流分解公式出发, 本文详细探讨了表面流场的绕流和爬流运动各分量对地形高度及地形梯度的依赖性:经向绕流与纬向绕流比值、经向爬流与纬向爬流分量比值为仅依赖于地形高度的定常值。年平均的绕流及爬流矢量强度随着所处地形高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强;从区域分布的角度而言, 高原附近绕流强于爬流的区域范围较广, 绕流占主导地位。地形纯动力强迫产生的爬流运动与观测资料中高原附近的垂直运动具有很高的位置对应关系, 但冬季和夏季均存在强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76.
合浦县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浦县台站1971—2010年40a暴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暴雨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合浦县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明显;暴雨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以7月份出现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最多。合浦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的最主要天气系统为锋面、高空槽、切变线、急流、热带气旋等。  相似文献   
377.
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季节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柯宗建  张培群  董文杰 《大气科学》2009,33(5):994-1002
利用DEMETER计划多个模式的模拟资料研究1959~2001年多模式集合预报的季节降水在中国区域的表现, 并结合最优子集回归(OSR)方法对中国区域的季节降水进行降尺度预报, 比较其与多模式集合预报的技巧。研究表明: 多个单模式在中国区域对季节降水的模拟性能普遍较差, 多元线性回归(MLR)集合的预报技巧不如集合平均(EM)。利用OSR方法进行降尺度预报可以极大改善中国区域季节降水的预报技巧。夏季, 降水距平相关系数(ACC)在长江以南、西藏以及内蒙古中部等地区提高很显著, ACC在中国区域的平均达到0.29, 明显高于多模式集合平均与多元线性回归集合。冬季, OSR方法可以改善多模式集合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低的预报技巧。概率Brier技巧评分(BSS)也表明了OSR方法对季节降水预报的改善。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OSR方法在中国区域能明显提高季节降水的预报技巧, 但是其选取的预报因子与中国区域季节降水的物理机制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8.
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大气月平均资料、OLR对流和CMAP降水日平均资料,从季节平均、月平均、季节内振荡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雨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东亚夏季风爆发时间正常,而夏季风推进过程存在异常:前沿在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维持时间偏长、在长江流域维持时间偏短,夏季风极端北界偏北,这种推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有关。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及推进过程异常导致东亚夏季(6—8月)降水为Ⅰ类雨带分布,即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黄淮流域-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降水偏多。从月时间尺度看,2006夏季各月都具有南海地区夏季风强度偏强、前沿位置偏北和偏东的异常趋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6月偏西偏南,7、8月偏北,在这种异常形势下,长江流域6、7、8各月降水都偏少,华南地区各月以偏多为主,黄淮流域7、8月降水偏多。从季节内振荡看,2006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纬向传播与气候平均相比具有特殊性,长江流域纬度带西传波和静止波偏弱,华南地区纬度带东传波和静止波偏强,ISO这种异常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降水偏多有关。  相似文献   
379.
山东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观测到的闪电资料和山东省雷暴资料对山东省雷电活动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日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卫星观测到的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大体一致;雷暴日的季节分布特征与卫星观测到的闪电季节分布大体一致;山东省的雷暴日变化具有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年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并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0.
铜川气温气候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铜川3站40a实测气温资料,结果表明:铜川3站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变化平稳,90年代初到2003年明显变暖,北部山区增暖显著;全市没有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北部最高气温仅有33.5℃,夏季北部凉爽,冬季中部严寒;地理地形原因导致北部山区在有冷空气活动时提前1d降温,且降温幅度大于中南部,气团稳定控制时北部的最低气温高于中部;日较差3—6月偏大、9月最小;气候季节呈现冬季长,其他季节偏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