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3篇
  免费   1312篇
  国内免费   2530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341篇
地球物理   916篇
地质学   6285篇
海洋学   1183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430篇
自然地理   21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91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54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83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黑潮和中国近海环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伍伯瑜 《台湾海峡》1991,10(1):25-32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总结和讨论了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影响的基本结果,指出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和沿台湾海峡向北运动的黑潮分支,其年际变化明显,并认为该黑潮分支的运动状况对中国近海特别是南海和东海南部的中、下层环流影响显著,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2.
海平面变化对黑潮变异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黑潮影响海我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海平面变化与黑潮变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每当黑潮大弯曲发生时,海平面上升出现高值。另外还对海平面变化原因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73.
本文根据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的五个钻水及3000km浅地震剖面资料,运用生物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方法分析研究,获得了水下三角洲分期和三角洲朵体的分布及发育等地质信息,首次提出,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体由六期朵体参错迭置而成,详细阐述了水下三角洲复合体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古海岩线,孢粉气候地层,测年资料等,探讨了其发育过程及形成时代,为预测长江下水三角洲的发民菜,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4.
1986—1988年黑潮的变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1986—1988年“向阳红09”号5个航次的黑潮调查及日本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这一期间黑潮又发生一次大弯曲现象。本文讨论了这次大弯曲的形成、强盛、衰消过程,认为东海PN断面的流量变异与黑潮大弯曲有一定联系,还对黑潮流量及流轴摆动均作了最大熵谱分析,获得其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75.
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3~2004年卫星高度计TP/Jason-1和 ERS/ENVISAT提供的海平面异常(SLA)融合数据,分析了黑潮延伸区12年来的平均海平面异常的变化特征及中尺度涡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黑潮延伸区海平面异常(SLA)呈递增趋势,年平均上升率为8.89mm/a,显著性周期是1年、0.5年和6年;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海表面温度异常的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变化和海表面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都受到黑潮变化的密切影响.在日本东部的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自东向西移动,寿命约为1年,移动速度大约是10经度/年.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面积呈现几乎同步增减的规律,均呈年周期变化,上半年少,下半年多.在1997~1998年,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面积显著减小,并且正好对应于Nino3指数极大值出现的年份.因此,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数量和强度也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6.
《海洋学研究》1989,(4):43-58
取样站位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坡,中西沙地体及西南海盆等区(见图1-2)。本研究侧重分析KL14、KL41、KL37及KL84个柱样,其中除KL8位于陆坡外,其他3站均位于南海北部的坡前盆地。各站柱样长见表1-3,其中KL14站柱样长达13·20m,比1979—1980年间“维玛”号取得的柱样(12.87m)为长,是目前本区所获得的最长柱样。  相似文献   
77.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78.
海带雌配子体对吲哚乙酸反应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吲哚乙酸(IAA)对高等植物细胞的刺激作用已有不少研究。它对某些藻类的效应也有一些观察。例如Provasoli(1958)的实验指出,低剂量吲哚乙酸对石尊(Ulva lactuca)有刺激生长的作用,浓度较高时(0.3mg/升)则有抑制作用。Conrad等的实验指出,吲哚乙酸(3mg/升)可以促进丝藻(Ulothrix subliblssima)的生长,提高湿重13倍。  相似文献   
79.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构造特征迥异的南海陆缘,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南海地区在中中新统以上发育了上中新统,上新统和第四系3套地层,3套地层所对应的地质时期的沉降速率在纵横向上的差别均较为悬殊,总体而言,南海第四纪整体沉降速率较大,为天然气水合物压力场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海复杂的构造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体,特定的构造地质体与水合物形成关系密切,这里讨论了滑塌体、泥底辟、增生楔等构造地质体在南海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上述构造体与气体水合物地震标志BSR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构造带在南海的展布规律,提出了特殊的造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0.
本文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同时期现场深水潜标的流速观测数据,研究了超强台风泰利过境前后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流场、位势密度场、位势涡度场以及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强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泰利台风通过改变台湾东北陆坡附近海域的流场、位势密度场,显著地削弱(增强)了西段(东段)陆坡附近的位势涡度梯度,从而使得西段(东段)陆坡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强度显著增强(减弱)。此外,本文还区分了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表层的跨陆坡“上凸型”位势涡度分布与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并认为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也应作为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位势涡度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气中的台风过程对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制,相关结论可为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